導讀:放假安排一出來,我們高興的同時也感嘆,為什么又有調休,為什么不能直接放假呢?好好的給我們這么多天假不好嗎?想知道為什么要調休而不是直
放假安排一出來,我們高興的同時也感嘆,為什么又有調休,為什么不能直接放假呢?好好的給我們這么多天假不好嗎?想知道為什么要調休而不是直接放假,好好的假期為什么總要調休,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為什么要調休而不是直接放假
全年的帶薪假日總數是法定的,11天的總量不能變,這個數字是經過科學論證和法定程序落實的,不可隨意更改。
另外,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為長假雖好,但調休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一旦增加法定假日,不進行調休,那手上的工作就會越來越多,這會影響到社會和經濟運行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期后的壓力會很大,是很難找到完美的休假方式來平衡各種需求。
好好的假期為什么總要調休
要想知道為什么要調休,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國節假日的發展歷史:
1、1949-1960:單休時代
網友們對調休最大的意見,就是占用了雙休日,但其實我國在實行雙休之前,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單休時代。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全國的法定假期每年只有4個,一共也才7天——元旦1天、春節3天、“五一”1天、“十一”2天。
同時,一天工作8小時,一周要工作48小時,也就是“上六休一”,只有周日可以休息。
但就這一天也歇不踏實,那個時候買東西還要“票”,定點購買,但平時大家下班了,門市部也關門了,只有周日能不吃閉門羹。所以很多人都得在周日這一天,采購一周或更長時間的物資,由于人太多,甚至天不亮就得去排隊。
當時流傳的一句話是“戰斗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可以說,那個年代,大家根本就沒有假期,甚至一度連春節都不放假。
2、1960-1979:全年無休
20世紀60年代末,全國刮起了農田建設的“風潮”,春節都要用來搞建設,那時過年的口號都是“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
別說什么放鞭炮、拜祖宗,吃頓餃子就算過年了。
直到1979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為什么春節不放假》的讀者來信,問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各省才陸續恢復了春節放假。
盡管如此,當時的中國依舊是世界上民眾平均時間休息最少的國家,幾乎9成以上的國民從未有過旅游計劃,哪怕是到縣城閑逛的人都極少,精神生活非常貧瘠。
3、1979-1995:試行雙休
從1995年開始,我國算是進入雙休時代,這還多虧了一個叫胡平的人。
胡平是原國家科委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因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到國外出差,他發現,聯合國周五下午從來不開會。
因為歐美等很多國家實行的是5天或4天半的工作制度,工作時間雖然減少了,工作效率反而非常高,而且旅游、教育等產業發展得也非常好。
他回國后便向領導匯報,得到了肯定的答復。于是,1986年,胡平帶領著研究中心開始研究我國是否有條件實行五天工作制。直到1990年,研究和事實都證明可行,也使得我國跟世界的聯系更緊密了。
因此,到了1994年2月3日,國務院頒布《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開始實行“大小禮拜輪休制(單雙休)”,也就是我們現在也很熟悉的大小周,作為雙休之前的過渡。
也許是民眾反饋比較好,以至于第二年,國家就宣布從“五一”開始推行五天工作制。
所以,中國人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周末是1995年的5月6日至7日。
看完我國的節假日發展歷史后
有了對比大家是不是心里平衡了許多
那么調休又是從哪來的呢?
小編繼續為你講解
1999年,為了促進消費和旅游,國務院再次修改節假日制度,春節、國慶節、勞動節開始跟前后的雙休拼在一起,出現了90后的童年回憶——“7天樂”。
就在這個時候“調休”也隨之出現了。
但現在再回想那時候,不記得調休的痛苦,只記得放假的快樂。
尤其是在當時,一年依然只有4個假日。因此,和一口氣歇七天的快樂相比,調休也就不算什么了。
但也正因為假期太集中,全國人民都在這幾個節點出行旅游。這么一來,旅游業首先頂不住了,同時也大大影響了游客的體驗感。
所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08年國家開始推行“小長假”。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多個小長假+2個大長假”的休假體系。
自從2008年小長假開始推行,已經過去了14年,如今不管是生活節奏還是工作節奏,都跟以前大不相同,雖然我國發展成果有目共睹,但不同行業、區域間的發展步伐并不一致,同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可以說高度發達的經濟,才是人們實現長時間休假的前提保障。小編相信,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調休制度一定會退出歷史舞臺,希望我們都能看到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