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端午節,為什么一般我們互相的祝福是安康,而比較少說快樂呢?我記得幾年前開始,就一直有這個爭議,甚至有人說端午節是不能說快樂的,因為
端午節,為什么一般我們互相的祝福是安康,而比較少說快樂呢?
我記得幾年前開始,就一直有這個爭議,甚至有人說端午節是不能說快樂的,因為有觀點認為,不是所有節日都應該互祝快樂,尤其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這天,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
所以,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個觀點。有人認為:其實我們說端午快樂,和周末快樂是一個道理。屈原投江只是端午起源的其中一種說法而已。
根據澎湃網的一篇,“聞一多等學者如何解說端午起源”,民間有關端午節起源和習俗的說法,主要有消災防疫說、趨吉避兇說、悼念屈原說、清掃衛生說、調理陰陽說及龍的節日說等。
而學術上的說法,也是各不相同。聞一多先生曾寫過兩篇論文《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文中以翔實的史料考證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圖騰祭祀活動,在時間上早于紀念屈原的活動。
后來,聞一多先生的一篇刊登在1943年7月《生活導報》的文章里,寫了這樣一段話:“僅僅求生的時代早過去了,端午這節日也早失去了意義。
從越國到今天,應該是怎樣求生得光榮的時代,如果我們還要讓這節日存在,就得給他裝進一個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意義。
但為這意義著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適當的象征?是誰首先撒的謊,說端午節起于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
端午,以求生始,以爭取生得光榮的死終,這謊中有無限的真!”言外之意,“過端午、劃龍船是為了紀念屈原”不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說法。
其實,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真實情況,端午節真的為了紀念屈原?
吃粽子,難道不是因為我們嘴饞嗎?看賽龍舟,難道不是為了看年輕鮮活得讓人血脈噴張的肉體嗎?
每年的六月份,屈原都得被我們提起一次。到底有沒有人為他發聲啊,他明明是一個才華卓絕,浪漫至死的作家,而我們大部分人甚至都讀不懂他的《離騷》,卻簡單化、標簽化地將他約等于一個愛國詩人,然后紀念他。
也許,對很多人而言,這根本不重要。疲于奔命的程式化生活中誰會關心一個兩千多年前死去的人?
很多人既不了解他,也不想了解他,只是一直順從風俗,假裝紀念符號化的他。
也有人認為:對于中國人來說,一切節日都是快樂的。因為到了最后,它的慶祝模式都是吃。
聽上去有點道理,就像很多外來的節日為什么我們也過的那么積極呢?好像就是為了尋個由頭吃一頓好的。而且,通常是熱熱鬧鬧的,快快樂樂的。
按照這個邏輯來說,端午節互祝快樂,好像更為合理。
現在,端午節作為一個十分復雜的民俗文化聚合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不斷變化了。在今天,甚至演變成了一個娛樂休閑的節日。
所以,怎么祝福都沒有關系。吃一頓好的,就快快樂樂地過吧。
最后,分享一首端午節的詩,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忙完了今天的事情,給自己小酌一杯吧。
祝大家端午快樂,長安康!
我是明明,請記得,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