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民間的傳說一向很多,民間的節日也是數不勝數,說起民間的鬼節,你能想到什么,是哪一個節日呢?民間鬼節是幾月幾號呢?想知道鬼節日的由來,
民間的傳說一向很多,民間的節日也是數不勝數,說起民間的鬼節,你能想到什么,是哪一個節日呢?民間鬼節是幾月幾號呢?想知道鬼節日的由來,中國鬼節的歷史發展是怎么樣的,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民間鬼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鬼節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鬼節日的由來
鬼節源于釋迦穆尼佛的大弟子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品入口,即化為炎火,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終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正受一群餓鬼的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連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使其受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品。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大家現在所說的“鬼節”。
中國鬼節的歷史發展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
農歷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國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時舉行祭祖儀式的傳統。古人春夏秋冬四時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獲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糧食,謂之“秋嘗”,又稱“薦新”“嘗新”,即秋天讓祖先嘗新之意。
清乾隆《普寧縣志》言:“俗謂祖考魂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舊時,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鬼節幾點有鬼
在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話說:半夜三更鬼敲門,這個時辰就是鬼出來的時間。半夜三更是半夜十一點到一點鐘這段時間,到早上4點左右雞鳴,鬼就會回去了。十一點到一點鐘這段時間,藏在陰間的鬼物們也開始變得活躍起來。陰氣逐漸會加重,在凌晨零點零分的時候達到最高峰,隨后在逐漸遞減,在早上四點的時候,鬼物們便會慢慢退去,因為太陽要升起來了。知道了鬼幾點出來幾點回去,大家一定要注意小心謹慎一些,在半夜最好不要出門。
上一篇:洪都拉斯選手給大運會打110分
下一篇:成就夢想 相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