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5月10日,河南某種業公司在周口沈丘縣舉辦觀摩會,現場鋪設的紅毯被質疑損壞麥田。11日,參會的工作人員表示,紅毯下面是預留的小路,紅毯
5月10日,河南某種業公司在周口沈丘縣舉辦觀摩會,現場鋪設的紅毯被質疑損壞麥田。11日,參會的工作人員表示,紅毯下面是預留的小路,紅毯略寬,導致兩側的小麥被壓彎。當地農業農村局人士稱,正在調查核實。
據種業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場活動確實是他們公司舉辦的,為“永豐103小麥新品種觀摩會”,沒有割麥子鋪紅毯的行為。“對麥子的影響不大。”沈丘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表示,這個觀摩會活動沒有報備過,這件事他們已經接到反饋并正在調查核實。
不管對麥子的影響大不大,類似涉農活動鋪地毯的行為屢屢引發爭議,就是在外界看來,這純是多此一舉。常說工作要接地氣,涉農活動原本是最該接地氣的活動,為什么要把自己端起來,以顯出活動的“高大上”?為什么非要如此“作”一下呢。
去年9月初,一則“貴陽一玉米田間交流活動專家鋪地毯下地”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相關視頻顯示,貴陽舉辦玉米田間交流活動時,田間小道上鋪滿了褐灰色的“地毯”。有網友質疑稱,“專家的腳不能沾土嗎?”會務組工作人員回應稱,田間鋪設的并非地毯,而是簡單便宜、用混碎布加工而成的土工布。“由于8月26日剛下過雨,27日參觀的時候,考慮到試驗田基地是一個坡地,下雨后地面非常滑。出于安全考慮,會務組負責鋪設了這種土工布。”
無獨有偶,2020年9月28日,河南省鶴壁市的一個玉米新品種機收現場觀摩會上,流傳出專家莊稼地里走紅地毯的照片,同樣引發熱議。會議主辦方表示,由于測產地塊沒有可以通行的道路,而且前一天剛下過雨,為便于通行,鋪設了可降解纖維材料,非紅地毯。
這些解釋都稱是為了安全而鋪設,但網友并不認同,只因農民平時種地,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哪有那么多的講究。“專家踩地毯考察玉米地”顯得突兀,就是違背了常理,畫面顯得違和。即便是為了安全,人們也會覺得這是為了烘托氣氛、凸顯莊重感,與農業活動該有的場景格格不入。
也有網友認為,明星可以走紅地毯,農業專家為何不能走?這是對他們的尊重,未嘗不可。實際上,以2020年河南鶴壁玉米新品種機收現場觀摩會為例,除了那條觀摩小道,參會的農業專家在其他的活動現場,都是踩著泥地進行的,并沒有擔心“地滑”影響安全。這反過來又表明,觀摩小道的鋪“地毯”行為,并非全是為了安全考量,也許就是為了顯示某種儀式感。
網友之所以質疑,就是因為農業專家原本就是“泥腿子”,平時就是很接地氣的一群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走紅地毯”這種形式主義來顯示優越感,他們對土地的感情就如農民一樣深厚,如果讓農民走地毯下田,反倒顯得非常的膈應,感到無從下腳,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有網友說,袁隆平90歲時還堅持下田,袁隆平表示,他對研究生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他們必須要下田,“不下田我不帶。我們學農的,一定要實踐。”這也表明科學家是最不需要把自己給端著的。
袁隆平的精神,可以說是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寫照。農業專家的論文就是這樣書寫在大地上,都是鋤頭底下出成果,他們到高齡仍精神矍鑠,身板硬朗,就是平時堅持勞動的見證。他們的科研成果值得尊重,他們的奉獻精神也值得尊敬,但他們又并不需要“鋪紅地毯”之類的儀式感來獲得尊嚴。因為他們平時本就是腳沾兩腿泥,不鋪地毯,才是彰顯他們的勞動本色,將研究成果變為豐收成果,就是他們的最大喜悅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