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報道,5月26日以來,云南省鎮雄縣潑機鎮廟山村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了,不到20天,廟山村一直地震不斷,不少村民家中因為震動還出現了不小的
據報道,5月26日以來,云南省鎮雄縣潑機鎮廟山村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了,不到20天,廟山村一直“地震不斷”,不少村民家中因為震動還出現了不小的裂縫,村民們表示受到了驚嚇。日前,記者從鎮雄當地獲悉,地震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5月26日以來廟山村已經發生了至少35次地面震動,目前該縣多部門已經組成工作組介入事件的調查,震動原因尚未被確認。
不到20天,地面至少震動35次,就目前來看,我們或沒有必要夸大這種反常現象帶來的危害性,更不必將它往某種“神秘”方向解讀,但面對如此高頻的“異象”,當地村民所承受的不安,卻應該被理解和有效回應。
要知道,這些震動,雖然看起來震級不高,但不僅釋放出巨大的聲響,而且確已造成部分居民房屋出現裂縫,產生了破壞力。居民受到驚嚇,并擔心會不會有進一步的“后續”,威脅到生命和財產安全,這實在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反應,不能不當一回事。
當地村民表示,地面震動時的聲音和煤礦開礦放炮時的聲音很像。當地應急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表示,經初步判斷,屬于淺源地震活動,與煤礦放炮無關。但也同時強調,發生異響及震動的最終原因,還要由專家綜合研判得出結果。這種“開放式”的解釋,在目前狀況下當然也是一種負責的態度。但也不妨對照村民推測的方向,進行更嚴格的排查。同時,在最終原因被確認前,還應該持續做好相關的“安撫”工作。
比如,針對流傳的各種說法和推測,政府部門要保持高度關注,該排查的排查,該澄清的澄清,避免信息不對稱進一步放大村民的安全焦慮;再比如,對于頻繁發生的震動帶來的實際影響,應該要有一個系統性的評估和統計,這既包括對一些房屋安全的摸底,也包括一些環境風險隱患的排查。尤其是考慮到當地目前的季節特征,更要注意防范頻繁震動可能帶來的次生災害,提前做好相關風險防范。
面對反常的、暫時無法清楚解釋的現象,人們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和不安,這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應急機制。這時,及時、透明、科學的公共回應,有助于緩解人們的緊張和安全焦慮,避免其走向過度和非理性的應對。比如防止謠言和陰謀論的滋生等。因此,盡管目前真相仍未明,當地相關方面還需及時回應相關疑問和村民的關切,“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真正與居民的困擾和擔憂并肩而行。
當然,對此反常現象的解釋以及應對,需要依據專業、科學的原則進行,在處理上也自然要調動多部門、多領域的資源。據悉,當地在開展實地調查的同時,已向上級報告,有關應急管理、自然資源、防震減災等部門人員組成的工作組也趕赴當地開展工作。這種綜合處置和應對行動是必要的,本身也是一種積極的重視態度,希望能夠盡快查明原因,做好后續的風險防范,讓村民們能夠少一些不安。總之,當事情越蹊蹺時,相關方面越需要拿出高度負責的態度,讓人們切實感受到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