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精神有顏色那三北工程綿亙千里的綠一定是其中的一種1978年為了扭轉西北 華北 東北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帶來的生態危機中國啟動實施
如果精神有顏色
那“三北”工程綿亙千里的綠
一定是其中的一種
1978年
為了扭轉西北 華北 東北地區
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帶來的生態危機
中國啟動實施“三北”工程
至此開啟了人類歷史上
最大規模的人工生態林帶建設
工程東起黑龍江
西至新疆
跨越13個省份
東西縱橫4480公里
45年風雨兼程
一代代三北人民
披星戴月
戰天斗地
在荒蕪中播撒綠色
于沙海里種下希望
鑄就了以
“艱苦奮斗 無私奉獻
鍥而不舍 久久為功”
為核心的“三北精神”
防沙治沙 植綠護綠
三北人民義無反顧
平原著綠 荒山披錦
茫茫黃沙變綠洲
……
一座綿延萬里的“綠色長城”
正不斷延伸和擴展
肥沃的黑土
廣袤的平原
溫潤的氣候
來到東北
才會明白為什么這里
被稱作“北大倉”
但很多人不知道
這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
也曾遇到過生態破壞
大量減產的危機
而走過45年歷程的
“三北”工程
已成為捍衛“北大倉”的綠色衛士
根深扎沙地 葉望向蒼穹
翻開三北地區的治沙手冊
寫滿了人民群眾的心血和智慧
——
山河巨變 綠蔭遍野
45年來
三北人民創新探索了
寧夏中衛沙坡頭模式
內蒙古磴口模式
內蒙古庫布其模式
新疆柯柯牙模式等
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繪出美麗中國新畫卷
荒漠黃沙中
深深淺淺的只此青綠
是黃河“幾字彎”頂部
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的綠葉婆娑
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的
“萬里藍天白云游
綠野繁花無盡頭”
是毛烏素沙漠南緣
長百余里的“綠色長城”
……
在防沙治沙道路上
有無數個人
也有無數棵樹
從“十山九禿頭 黃沙遍地流”
到滿目蒼翠綠樹蔥
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
每一棵樹的年輪里
都記錄了一代代三北人民的
堅守與付出
“塞上愚公”董鴻儒
42年種樹3000多萬棵
為阻擋風沙肆虐京津冀
筑起堅固的綠色屏障
全國綠化祖國突擊手李志遠
30多年“跪”著植樹造林700多畝
八步沙林場“六老漢”
三代接力種出萬畝郁郁蔥蔥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150團
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后退了60公里
塞罕壩林場望海樓的護林員夫婦
用寂寞與單調
換來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平安
……
他們的身影
匯入三北大地
平凡而堅毅
肩扛 手挖
在防沙治沙
這個世界級難題面前
不服輸 不屈服的治沙人
向荒涼宣戰 與風沙鏖戰
從一期工程到六期工程
從單純的營造林
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一代又一代三北人民
繼往開來 攻堅克難
構筑起綿延萬里的
“綠色長城”
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三北精神”
正是中國建成“綠色長城”
背后的“秘密”
“三北”工程實施以來
營造林保存面積已達
3174.29萬公頃
補齊了三北地區的生態短板
改善了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
加快了三北區域林業產業發展的步伐
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曾經的沙海瀚海無邊
而今綠意盎然
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相得益彰
中國胸懷天下
從漫漫黃沙到茫茫綠野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三北”工程被國際社會贊譽為
“世界林業生態工程之最”
“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范”
為全球生態治理
樹立了“中國形象”
貢獻了“中國智慧”
飛躍大洲大洋
為飽受沙塵肆虐的
國家和地區的人民
送去信心 送去福祉
中國
正成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新標桿
內蒙古
是這個標桿上耀眼的存在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是內蒙古始終牢記的“國之大者”
今天的北方大地
“三北”工程氣吞山河
一道“綠色長城”保護家園
一個個綠色傳奇驚艷世界
今天的內蒙古
不僅給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地
披上了“防護服”
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
超級“碳庫”純凈“氧吧”
京津“風沙源”變成了首都“后花園”
替山河妝成錦繡
把國土繪成丹青
沙海中鋪展的綠
成為美麗中國最生動的底色
綠色
既是昨日的答卷
也是對明日的期許
——
中國的樹
扎根于神州大地
成長于精神沃土
見證了艱苦卓絕的歲月
必將守護生機盎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