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北大遭到一股猛烈的網絡輿論攻擊,尤其是清華,甚至被一些極端自媒體要求改名。清華北大是中國高教重鎮中的重鎮,都已進入亞洲高校前10
清華北大遭到一股猛烈的網絡輿論攻擊,尤其是清華,甚至被一些極端自媒體要求“改名”。清華北大是中國高教重鎮中的重鎮,都已進入亞洲高校前10強和世界前50強,突然被罵得“狗血淋頭”,顯示了互聯網輿論之詭譎,荒腔走板的東西能夠假正義之名搞得仿佛浩然正氣。我想說,太過分了。
把“清華”這一校名生硬解讀成“清除中華”,毫無歷史依據。如果允許這樣的拆詞游戲肆意橫行,幾乎所有中國著名的名稱都能夠歪曲成惡毒的意思。這比文字獄還厲害,足以將罪名憑空羅織到每一個機構和每一個個人身上。
拿清華本科畢業生出國深造的“比例高”和那些留學生回國的“比例低”來給整個清華扣“不愛國”的帽子,同樣荒唐,而且是一種極端主義。首先,我看了清華畢業生出國留學的比例,近5年是下降的。其次,清華高材生有一部分去國外就讀尖端科技學科,老胡個人是鼓勵他們學成后盡早回國的,但我認為,即使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畢業后留在美國等工作,這個群體在尖端學科的深造,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綜合效應也是利大于弊。不要說那些學成后迅速回國的學生能夠直接發揮作用,老胡希望這樣的比例盡量高些,但那些進入美國等科研機構工作的清華學子,在后續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幫助祖國科技發展的機會和方式仍有許多。大家看看現在中國大學里和科研機構的那些帶頭人,其中是不是不少都擁有出國留學并且在國外科研機構工作了一些年的履歷呢?
像楊振寧那樣的老先生,退休前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工作,但他是否也給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科技進步做了一份特殊貢獻呢?
說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早年參加了美國的核導彈研制工作,或者說有些清華畢業生加入了“壓中國一頭”的AI科研團隊,即使這些指責有依據,它們作為證據來使用也是很偏激的,它們否定不了清華愛國的辦學大方向。
清華北大有它們的問題,但它們的問題決不是那些攻擊者所夸大描述的。出國留學熱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了,那個時候出國留學往往能一舉改變命運,因而吸引力遠大于今天,但是出國留學潮整體上促進、而非削弱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今天一些人給出國留學扣上“不愛國”的帽子,這樣的輿論能夠掀起挺大的浪頭,這是輿論思潮有反改革開放暗流涌動的征兆,非常值得我們警覺。現在美國大學的尖端科技院系在朝中國學生關門,國內又出現了“追殺聲”,這讓出國深造的年輕學子“里外不是人”,這肯定對中國發展不利。
當然了,清北這些年在社會上被捧得很高,大量資源流向了它們,必然會讓一些人心里“不平衡”,而清北的貢獻與社會的期待難免存在距離。另外,有的清北畢業生在職場表現一般,卻帶著一些清高,反響不太好,招致了一些周圍的不滿。再加上個別清北學生犯下重案,成了輿論焦點。所有這一切造成了復雜情緒,這恐怕也是這波黑清北輿論潮聲勢挺大的原因之一。
可以這樣說:輿論的由頭常常是虛假、荒唐的,但是如果能形成較大聲勢,背后通常就有值得重視的情緒和原因,這個規律我覺得也值得清北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