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顏寧講述了一個問題:假設10年后,你已功成名就,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么?據顏寧所言,她問了20多位同學,沒有一個回答讓她眼前一
近日,顏寧講述了一個問題:假設10年后,你已功成名就,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么?據顏寧所言,她問了20多位同學,沒有一個回答讓她眼前一亮。
顏寧學者顏寧最近在個人微博上講述了參加博士生推免面試時提出的一個問題,引發了公眾熱議。她的問題是,假設時間來到10年后,你已經功成名就、資源充沛,那么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么?或者說這一輩子有什么科學問題或者技術難題,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覺得今生無憾了?據顏寧所言,她問了20多位同學,但沒有一位的回答讓她“眼前一亮”:有的同學說一時半會還沒想好,有的只能泛泛說一些興趣,還有的干脆一臉茫然??吹贸?,顏寧有點失望,她很期待“有一兩位同學能腦洞大開地講講—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學研究對象”,希望他們能找到“讓人發自內心想鉆研的”問題。
這些同學或許也有些“委屈”。正如許多網友所言,可能是“擔心自己回答得不得體反而會影響面試”,可能是這些問題“問本科生還太早”。據顏寧介紹,能進入面試的基本是國內生物醫藥領域所能招到的資質最好的本科生和碩士生了,可見,答不出問題并不影響他們的優秀,也不能說明他們就不能在以后的學術生涯中做出成績。
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此。顏寧之問背后的深意是:何為真正的優秀?是指超高的分數、漂亮的績點還是指對于科學研究的由衷熱愛、為人類造福的無窮熱情?
有人說,同學們還是應該先解決基本的溫飽,多發表些論文,想辦法做上教授,再考慮以后的事。這個觀點很“接地氣”,但也可能是一種對人生的誤解——如果有人認為夢想只在遙遠的未來,而之前實現它的過程全是無意義的辛苦和勞作,那么也就意味著,大半輩子的人生成了單純的手段,時間也淪為徹頭徹尾的工具。
人生的夢想并非一種目的或者終點,而是在實現自身價值、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中。這其實才是顏寧之問傳遞出來的重要意義:在科研訓練中“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尋找值得你和團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問題”,找到了之后,就是為夢想而寒窗苦讀、刻苦鉆研的過程,而這正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味和珍惜的幸福時光。這個道理,當然不只適用于學術研究。
不過,在熱烈的討論中,有一種網友的聲音顯得特別冷峻、刺耳:“剛開始讀研的時候會有某種信念感,但是會被一次又一次地告知,你這個想法毫無意義。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做這個能發幾分的文章?”換言之,會不會被顏寧問倒的同學中,會不會也有人曾經懷揣著和她一樣的激情,只是逐漸被骨感的現實磨平了棱角?
這也正是顏寧之問帶來的提醒:追求夢想雖是個人行為,但必須在社會生活中實現;有了公正、合理的社會環境,才能保證每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有條件、有能力去實現夢想、追求幸福。唯有如此,同學們優先考慮的才會是“發自內心想鉆研的科學問題”,而不是“幾分的文章”。
當下年輕人們或許還回答不出顏寧之問,但人們無須為此過分擔心。正如曾就讀于中文系且無比熱愛文學的筆者,在本科生階段也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到底在哪里,因為文學的世界實在太寬廣、浩瀚了。就像顏寧說的,“人類的知識才多一點兒啊,那么多未解之謎等著我們呢”。
就此而言,重要的不是同學們能不能答出顏寧的問題,而是要為同學們架設起通往高遠理想的橋梁,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身所熱愛的事業。只要有了這座橋,相信不斷前行和探索的年輕人,終有一天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也能滿懷自信地讓顏寧老師“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