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千億縣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7月25日,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研究》)顯示,2022年,54個千億縣完成GDP8
“千億縣”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7月25日,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研究》)顯示,2022年,54個“千億縣”完成GDP8.6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7.1%,“千億縣”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值達到108.0億元。
奇聞事件記者注意到,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占席最多,有6個縣域上榜,且前 4 位都來自江蘇。其中,居首的依然是昆山,該市2022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6.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8%,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
《研究》稱,2023賽迪百強縣從發展規模看,進入“GDP千億俱樂部”的縣域達到54個,蘇浙兩省保持領先,閩湘皖蒙省(區)內差異較大,魯鄂川三省發展潛力較大。另外,相比于2021年,2022年“千億縣”增加了10個。
據了解,2023賽迪百強縣設置評價“雙門檻”,即GDP≥6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水平4個一級指標,以及8個二級指標、27個三級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研究》指出,百強縣可劃分為四大發展階段,即爆發期、躍升期、積累期和起步期。總的來看,百強縣目前主要處于躍升期和積累期,這類縣域已具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城鄉發展相對協調,經濟增長穩步而持續;爆發期的縣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明顯的經濟增長,而起步期縣域發展相對較晚,經濟增速有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將百強縣發展分為三大模式。一是江蘇、浙江為代表的“狼群模式”,江蘇、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相對均衡,縣域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相互競逐;二是福建、山東、湖北、四川、湖南為代表的“雁行模式”,形成省內縣域經濟“雁行”梯隊式發展格局;三是貴州、山西、江西、河北、云南的“獅王模式”,集中培育核心典型縣市,把其打造成為標兵,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研究》進一步將百強縣中的“千億縣”分為六大典型發展模式,即一是以昆山市、江陰市、慈溪市、義烏市等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創新驅動主導模式;二是以晉江市、南安市等為代表的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產業集群驅動主導模式;三是以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為代表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融合驅動主導模式;四是以龍口市、膠州市為代表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傳統產業升級驅動主導模式;五是以神木市、準格爾旗為代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資源驅動主導模式;六是以仁懷市為代表的核心企業驅動主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