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有市民反應黑龍江佳木斯市前進區要建方艙醫院。愛企查顯示,該項目招標單位為佳木斯市住建局,為方艙醫院和集中隔離點等項目招標,項
最近,有市民反應黑龍江佳木斯市前進區要建方艙醫院。愛企查顯示,該項目招標單位為佳木斯市住建局,為方艙醫院和集中隔離點等項目招標,項目招標金額預算超4200萬元。官方回應自相矛盾,一會兒答非建不可,一會兒說要建急救中心,又有人回復將用作文旅項目。
調查也發現,除佳木斯外,全國多地仍有方艙醫院建設在進行招標,最近引起公眾關注的還有黑龍江哈爾濱市,云南文山州等。
問,疫情已經過去了,為何全國多地仍有方艙醫院建設招標?
王小魯:我不了解具體情況,據說該項目是疫情期間申請的,但已經批下來了,這筆錢必須花掉。如果是這種情況,當地政府的考慮也不奇怪:既然錢批下來了,就沒有退回去的道理,不花白不花,管他有用沒用,建了再說。但這就讓人想到幾個問題:
第一,疫情過去了再建方艙,是不是資源浪費、勞民傷財?
第二,如果這幾千萬元投資花的是項目負責人或決策人自己的錢,還會這么花嗎?如果項目由民營企業投資,明知花得沒有意義,還會這么投嗎?我想不會。
第三,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改革的決定為什么說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什么說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因為中國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的經驗教訓證明,政府決定資源配置,遠遠比市場配置資源效率低、浪費大。政府計劃往往死板僵硬,不能根據客觀情況變化做出靈活反應,因此經常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
更重要的是,政府計劃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都只對上級負責,而不是直接對老百姓負責。不管計劃是否合理,上級的指令是對是錯,他們都照樣執行就算盡職盡責了,不按上面說的辦反而有麻煩,會影響自身利益。如果上級決策錯了,浪費就更大。這也就是中國過去四十多年來為什么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現在看來,還有大量的資源由政府配置,有些地方甚至越來越多的資源由政府配置,而并非市場配置。這說明改革沒有到位。
問:這是不是涉及經濟學里說的“大政府”和“小政府”的問題?政府要有多“小”才合適?
王小魯:在市場經濟國家,實現了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小政府。但政府也不是越小越好。因為還有一些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來解決——
其一,市場競爭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例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科研、環境保護等;
其二,需要政府來維護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維護公平競爭,還有國防、外事等需要政府發揮作用;
其三,要保持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為大眾提供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的政府收支也占到GDP的40%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并不小。但他們的政府支出通常超過一半是用于改善民生,主要是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但在這些領域,也需要保持政府支出合理化。例如建方艙可以歸為公共服務。但在不需要建的時候,耗費大量公共資源去建,非但不是公共服務,反而損害了公眾利益。在競爭性領域,政府配置資源更應當盡可能少。
問:此前多地報道地方財政入不敷出、債務負擔沉重,甚至公共交通設施停運、公共服務部門發不出工資的問題,但還有一些地方在建設沒有用處的方艙,地方政府到底有沒有錢?
王小魯:我查了一下佳木斯市去年的政府財政收支數據,2022年該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9.8億元,支出是收入的6倍。說明當地經濟發展程度差,財政收入能力弱,大量政府支出是靠來自中央或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或者借債維持,也就是說實際是靠經濟更發達的地方供養,是在花其他地方納稅人辛辛苦苦掙的錢。可能還包括寅吃卯糧,花子孫的錢。這能說他們錢很多嗎?越是這種情況,越應當珍惜有限的公共財政資源,把每一分錢用到真正對老百姓有用、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用的地方。任意揮霍浪費公共資源,是政府失職瀆職,辜負了老百姓的期望和要求。
問:怎樣才能防止類似情況發生?
王小魯:這次公眾對某些地方建設項目的質疑,就說明公眾監督非常必要。沒有公眾監督,某些掌權的人就可能為所欲為,損害公眾利益。對公眾監督,應當鼓勵,而不是壓制。另外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做到公共信息公開透明。政府行政公開透明,是非常必要的。公眾提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才能改善政府行為,改善政府和公眾的關系,避免矛盾越積越多。一句話,要通過體制改革,“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