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醫藥領域反腐這風,刮得越來越緊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160多名各級醫院院長、書記落馬,在反腐風暴下,不少藥商贊助的醫學
醫藥領域反腐這風,刮得越來越緊了。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160多名各級醫院院長、書記落馬,在反腐風暴下,不少藥商贊助的醫學會議被取消。
不管哪個領域,腐敗都是見不得光、必須鏟除的毒瘤。島叔發現,隨著醫藥領域反腐走向深入,網上竟出現了某些怪論:有的說,要真徹查,大專家被抓了,讓剛畢業的小年輕看病,患者放心嗎?還有的說,這樣搞下去,公立醫院醫生為自保都跑私立醫院去了,以后還能指望在公立醫院便宜看上病嗎?
其實,這種論調似曾相識。十八大之后,中央掀起反腐風暴,當時就有怪腔怪調,稱反腐反得太厲害了會影響經濟,有人甚至說適度腐敗是經濟的“潤滑劑”……這些謬論一度還有市場。
事實究竟如何呢?最近廣東省紀委監委刊發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中山市坦洲人民醫院原院長羅勇落馬后,被查出收取設備代理商高額回扣,涉案金額近3000萬元。砍掉回扣款和虛增的藥物設備價格轉嫁后,這家醫院的人均就醫成本下降了1400多元。
這是什么概念呢?公開數據顯示,該醫院每年光心血管病人就要接診2萬多人,全部科室接診的病人數恐怕得翻好幾倍。一個病人省1400元,一年能給病人和醫保省多少錢?這個數字可不小。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啥一個出廠價三五元的藥三轉五轉,到了病人手里敢賣上百元?刨除合理利潤,里頭有太多人從各環節中“食利”——
藥廠為了讓自己的藥有市場,送錢給醫院,醫院收了這家的藥,就不讓另一家的同類藥進來。病人沒有選擇權,醫生也被裹挾著開一些高回扣的藥,最終是病人多花錢,醫保多負擔。這在一段時期里竟然成了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往小了說,這種潛規則損害的是某家醫院、某個地區的整體生態。比如云南普洱,那個一臺設備可以吃1600萬元回扣的院長落馬后,當地開展了專項警示教育和整改,數百名醫務人員主動退贓。
往大了說,這種靠送回扣打開市場的做法,不僅涉嫌行賄罪,也嚴重損害市場公平。本來倆藥效果差不多,只是價格有區別,甲公司送禮塞錢在醫院打開銷路,乙公司吃了閉門羹。不送錢打不開市場,這不逼著守法企業踩踏法律道德紅線嗎?
這類肥了少數人、讓多數人埋單的潛規則,遲早要廢除。打個比方,某地盛行買官賣官,明碼標價,價高者得,局中人覺得挺“公平”,但對踏實干活的人公平嗎?這難道不該查處嗎?無論是政治腐敗、金融腐敗、能源腐敗還是醫療腐敗,說到底都是腐敗。醫者治病救人,祛除的是身體的病灶,對社會來說,醫療腐敗這個毒瘤同樣要剜除。
短時間內抓一批腐敗分子,的確會在局部造成“地震”,但要的就是這種震懾效果。潛規則的膿瘡被擠破,肯定會疼,但不擠破膿瘡,就長不出新的健康皮膚。發現問題還久拖不決、聽之任之,才是真正的養癰為患。
對積弊已久的行業問題動刀,牽一發動全身,既需要找準方式方法、把握節奏,更要找準問題背后的因果鏈條,比如回扣問題是怎么產生的?是集中采購制度不完善還是醫院管理制度有漏洞?僅僅是個別人的問題還是體制機制有痼疾?藥價高到底是因為惡性競爭還是因為公立醫院自負盈虧壓力大?這些都需要調研分析,標本兼治。
反腐風暴是刮骨療毒,但要讓醫藥領域風清氣正,后續的改革措施還得跟上,以徹底鏟除腐敗土壤、去腐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