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1月18日在訪問非洲之前,繞道瑞士,與正在那里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中國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舉
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1月18日在訪問非洲之前,繞道瑞士,與正在那里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中國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舉行了會談。這是兩人在先后三次視頻通話后的首次面對面會談,也是進入2023年以來中美高官的首次會晤,因此受到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和豐富解讀。對這樣的會面,大家顯然都是歡迎的。另據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于2月5日訪問中國,他將成為近5年來訪問中國的首位美國國務卿。
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雙方進行了專業、深入、坦誠、務實的交流,會談富有建設性。雙方認為,加強宏觀政策溝通協調,共同應對經濟金融等領域的挑戰,有利于中美兩國和整個世界。中方還表達了對美國對華經貿和技術政策的關切,希望美方重視這些政策對雙方的影響。耶倫也表示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中方則對此表示歡迎。可以看到,中美正在落實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的精神,逐步恢復在外交及經貿等領域的高層交流。
新年伊始呈現出的一種相對積極的新面貌,對于已經緊張了好幾年的中美關系來說是姍姍來遲的緩和與修復,而對于陰云密布的2023年世界經濟與安全形勢來說,就像干旱已久的土地盼著一場及時雨一樣,希望從中美關系這對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那里聽到更多關于和平與發展的好消息,而不是關于沖突與對抗的壞消息,更希望看到2023年兩國能在管控分歧、加強互惠合作方面實現一些突破。
應該說,耶倫跟劉鶴此次會面傳遞出了雙方需要在金融經貿領域合作的明確信號,也展現了在美國當前的對華“競爭”敘事中被刻意忽視或者輕描淡寫的部分。事實上,盡管雙邊關系遭遇巨大的困難,但2022年依然成為中美貿易額創紀錄的年份。而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加強經濟金融政策的協調,推進兩國經貿領域合作,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責無旁貸,這也是中美兩個大國肩頭上沉甸甸的一份責任。
實際上,不僅國際社會有這樣的需要和期待,對中美兩國來說更是如此。除了吃意識形態這碗飯的美國反華政客以及搞輿論煽動的人,美國大部分民眾對地緣政治競爭無感或冷感,因為說到底,不管哪兒的老百姓都要過日子。華盛頓的對外政策應當以此為根基,將重心從零和博弈轉移到共贏與合作上來。美國仍沒有擺脫高通脹的挑戰,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中國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后,正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拼經濟上來。如果不摻雜政治因素,中美的互利合作面不僅沒有變小,反而變大了。
這些年,華盛頓在國際安全上加強陣營對抗,在全球經貿上推行“脫鉤斷鏈”,把整個國際大環境攪動得烏煙瘴氣,美國作為肇事方有責任對此進行“污染治理”,但光靠它的覺悟是不可能的。就在耶倫與劉鶴會晤前,美軍放出“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在南海行動的消息;會晤前一天,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試圖繼續說服荷蘭首相呂特加入到美國對華芯片打壓行動中;而會晤一結束,耶倫就將開啟被美媒稱為“對抗中國影響力”的非洲之旅。中美關系是復雜的,華盛頓對華政策的主基調仍然比較消極,亟待調整。
有的時候,我們也能感受到美方有想改善對華關系的意愿,但還沒等到它拿出什么實質性行動,就可能從華盛頓跳出一個人或者搞出一件事,把雙方好不容易達成的相關緩和又給拽回去了。盤踞在華盛頓的激進政治力量,已經成為中美關系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美關系處在一個僵局點上,不能再往后退,那里是可怕沖突的萬丈懸崖,但往前走又受阻于華盛頓的意愿強度和行動能力。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對于雙邊貿易額超過7000億美元的中美關系來說,不能滿足于只要不打仗就行。華盛頓需要也應該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