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這篇文章,醞釀了很久,始終也不知道如何下筆。直到今天早晨聽到了來自老家的噩耗,久久不能釋懷,才決定要記錄下一些事情。2022年12月24
一
這篇文章,醞釀了很久,始終也不知道如何下筆。直到今天早晨聽到了來自老家的噩耗,久久不能釋懷,才決定要記錄下一些事情。
2022年12月24日,我的姥爺去世了。
就在兩天前,本家的叔爺爺去世。
在這之前,他們都感染了新冠。
我姥爺沒有基礎疾病,身體一直比較硬朗。在感染之前,摔了一跤,就一直躺在床上。感染之后,先是發(fā)燒,然后是吃不進去飯,失去了吞咽能力。對于這種情況,診所和衛(wèi)生院已經不敢接診了,靠藥物治療保守治療,也基本不起作用,僅僅不到一周時間,便離開了。
本來是要回老家的,因為我在鄭州防護做得比較好,至今我和妻兒、媽媽都還沒有感染。媽媽和老家的親人們都擔心我才幾個月大的兒子回家后感染,便讓我和妻兒留在了鄭州。
我一直很關注老家農村的疫情發(fā)展。也寫了多篇文章,呼吁對農村多給予關注和支持,也通過“農村藥物互助計劃”等公益行動給農村捐了一些藥品,但是好像也沒有多大的作用。
農村的疫情發(fā)展好像一場野火,迅速蔓延了整個平原。
終于,這場大火還是燒到了我身邊。
二
在老家疫情剛剛開始出現苗頭的時候,便開始關注農村的疫情動態(tài)。
一周前,就有聽到農村有老人在發(fā)燒之后去世的消息。
同學老家的村里有一位獨居的拾荒老人,在老家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她。每天走村串巷,靠撿拾垃圾生活。
在發(fā)燒之后離世,幾天后才被發(fā)現。
這個例子不是孤例。
根據民政部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其中空巢獨居老人占比達到一般,農村地區(qū)占比超過70%。
對于這些獨居空巢老人而言,在感染之后,可能會喪失大部分的生活能力。如果本身再患有基礎疾病,可能會加速他們的死亡。
在農村,即使是有人照顧的,很多家庭條件不好并且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在感染之后,也常常會選擇放棄治療。常年遭受病痛折磨的他們,已經喪失了求生欲。而且,這次發(fā)燒,并不像很多人說的一場“小感冒”。在持續(xù)發(fā)燒之后,很多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咳嗽、咽喉干、全身疼痛等癥狀。而且,在感染之后,還會加劇基礎疾病的惡化。
對于這些身體條件不好的老人來說,無異于生理和精神的雙重折磨。
以至于,在我的老家,平時經常能看到的出來曬太陽的老人,基本都躺倒在家,或者正在發(fā)燒,或者深陷在等候發(fā)燒的恐懼之中。
春節(jié)臨近,農村將要迎來大規(guī)模的人口返鄉(xiāng)。經過的疫情的一輪肆虐,大家的防護意識也不斷松懈,很多人也開始不戴口罩。紅白喜事,趕集趕會,大量人群聚集流動等等。都對農村疫情的傳播形成了有利的擴散條件。
三
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末,全國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床位944.8萬張,中國每千人病床量6.69張。而對于老齡化達到20%的我們來說,千人中有200位老年人,這其中,有一半位于農村。
對于這規(guī)模達到1億的農村老年人來說,現在面臨的已經不是床位的問題了,而是最基礎的吃藥的問題。
根據媒體報道,一個農村的鄉(xiāng)村診所,只有一位70歲高齡的舊時代培養(yǎng)出來的“赤腳醫(yī)生”,但是卻要服務整個村子數千口的村民。
在感染高峰到來之后,在村診所看病,都需要排隊幾個小時,而且,最大的問題是缺少藥品。在一個人口達到八萬人的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衛(wèi)生院只有不到100張的床位。
很多老人根本沒有機會等到有效的治療,等到的都是無盡的絕望。
在此,還是要呼吁,給予農村特別是農村老年人足夠的關注。如果有條件,可以為老人發(fā)放抗疫包,調派足夠的藥品,增加醫(yī)護人員支援力度。
對于缺醫(yī)少藥的農村來說,充足的醫(yī)療資源保障是當務之急,是救命通道。
現在的農村,已經處于疫情的“暴風眼”。一場巨大的風暴,即將席卷而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在廣闊的農村有生養(yǎng)我們的土地,有哺育我們的親人,也有我們難以割舍的鄉(xiāng)愁。
請給疫情下的農村老人一條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