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河南衛視《國風浩蕩 2023元宵奇妙游》將于2月4日晚 19:30 播出。晚會內容從什么是元宵—— 我的元宵,構建元宵元宇宙,跨越漢、唐、宋
河南衛視《國風浩蕩 2023元宵奇妙游》將于2月4日晚 19:30 播出。晚會內容從“什么是元宵”—— “我的元宵”,構建“元宵元宇宙”,跨越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展現不同朝代元宵節的民俗文化。此次“元宵奇妙游”赴無錫呈現富于江南元素的元宵文化,一起去看看有哪些精彩之處。
呈現江南之美,
舞蹈展現倪瓚的精神世界
節目延續“中國節日奇妙游”的網劇+網綜的架構形式,其中的劇情部分在江蘇無錫蕩口古鎮取景。無錫蕩口古鎮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獨具江南文化特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無錫市重要的文旅名片。總導演馮錚表示,以往“中國節日奇妙游”系列節目中,取景地偏向于北方,展現盛唐、大宋等朝代的大開大合之美。這一次元宵奇妙游不僅選擇在無錫蕩口古鎮拍攝,呈現江南水鄉的婉約之美。
開篇,在元宵之夜,小女孩彤彤戴上VR眼鏡,與爸爸一起進入元宇宙空間,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元宵奇幻之旅……在蕩口古鎮、黿頭渚,曹若凡飾演的彤彤與張曉龍飾演的爸爸,將進入明代空間,偶遇由出自無錫的元代畫家倪瓚。倪瓚父女二人跟隨著倪瓚目光,進入到倪瓚的精神世界。舞蹈演員飾演的胡陽倪瓚,時而繪畫,時而在畫中。通過獨舞展現倪瓚晚年的心境,于山水之間,美如仙鶴起舞。
“中國節日”系列一直堅守“戲曲情懷”,這一次元宵奇妙游,也再次嘗試了傳統戲劇的新表達——戲曲《大戲登場》部分劇情在無錫蕩口古鎮取景拍攝,通過劇情+特效、融合搖滾戲曲配樂等創新表現戲曲表演里的硬核技藝,由戲曲實力派小將段怡君擔綱表演,并特別邀請電影《滿江紅》插曲配樂演唱者張曉英出鏡演唱。
在古色古香的古鎮大院中,模擬戲曲班教學的場景,水袖功、毯子功等次第出現,將構成一副戲曲絕活眾生百態圖,令人期待。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四功五法”是戲曲藝術的靈魂。“四功”即“唱、念、做、打”等基本功,“五法”即“手、眼、身、法、步”五種戲曲表演技法。戲曲演員熟悉掌握“四功五法”的基本要領,適時適度、恰到好處和自如嫻熟地將之運用,賦予戲曲劇目強大的藝術表現力。戲曲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很多方面的技術技巧、 特殊動作。戲曲有腰腿功、扇子功、甩發功、手絹功、水袖功、把子功、毯子功、帽翅功等十大功夫。
電影《滿江紅》里的
魔性豫劇是她唱的
電影《滿江紅》頻提熱搜,其中“豫劇味道”的配樂,“朝著西方望一眼,但只見大鬼卒小鬼判對著鬼魂抽皮鞭項上戴鎖腳戴鏈,嘩嘩啦啦好悲慘吶!”這原是豫劇名段《探陰山》中的唱詞,如今成了火遍全網的“走路BGM”。《探陰山》同其它豫劇經典《包公辭朝》《穆桂英掛帥》一起被導演張藝謀和音樂人韓紅制作成了搖滾調的配樂節奏飛快、氣勢磅礴,很多觀眾走出電影院仍覺余音繞梁。這“魔性”豫劇的演唱者到底是誰?她就是“中原第一女丑”的河南著名戲曲演員張曉英。
張曉英告訴記者,“這也是我第一次觸電,很榮幸。”《滿江紅》中的戲曲,囊括了多首豫劇唱段,但是相比原來的豫劇唱段,電影中的唱腔去掉了原有的拖腔融入搖滾的元素,節奏更激烈,聲音更高亢。
52歲的張曉英出身于梨園世家,擅長豫劇、曲劇、越調、小品等,主攻黑頭和彩旦。戲曲小品是張曉英極為鐘愛的表演藝術,她原創了多個劇本,并在數年來的演出中不斷修改打磨使之成為精品,由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曲小品《桑林收子》根據同名傳統戲改編,榮獲多項大獎。她的代表作《妯娌斗嘴》《媒婆嫁女》《勸閨女》《探陰山》《下陳州》等更是為廣大戲迷帶來了笑聲和生活啟迪。
此外,熟悉豫劇的朋友還能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張曉英,她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網紅,粉絲296.7萬。張曉英形容自己的“觸網經歷”只能靠“單槍匹馬、自力更生”,進入平臺晚、人手不足,但是在短短幾個月內,粉絲激增,就能說明戲迷對她的“愛有多深”。
唱“黑頭”出身的張曉英把傳統意義上嚴肅的“黑頭”唱腔通過戲曲小品的形式演繹了出來,讓觀眾在捧腹大笑時還能學習到這一藝術表演形式的有關知識。從她的短視頻賬號可以看出,她演唱的《陳三兩邁步上公庭》伴奏有22069位網友重新演唱,《陳奎好比一只虎》有18586位網友使用。
“《滿江紅》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河南戲。對于新鮮事物,總懷抱開放的態度,只要能給觀眾帶來歡樂,只要能傳播戲曲,多嘗試一下,總是好的。”她的演出現場總是笑聲陣陣、掌聲不斷,張曉英表示,“將生活融入戲曲,然后用質樸的唱腔和幽默的表演,為大家帶來歡樂,還原生活真實的一面。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很多不喜歡傳統戲曲的朋友喜歡上戲曲,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大戲登場》蘊含
“上元觀百戲”文化習俗
據導演介紹,節目背后蘊含上元觀百戲的傳統文化習俗。至少在唐代上元節就已經有了百戲之俗,《玄怪錄》記載:“開元十八年(年)正月望夕……對曰:燈燭華麗,百戲陳設。”《初學記》也記載:“百戲,起于秦漢,有魚龍蔓延。”
自隋、唐、宋以來,元宵節曾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 而真正讓元宵節燃燈之俗發揚光大的則是隋唐。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盛況空前。《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當時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伎,詭狀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