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其說這是小張在流量抓取上的成功,倒不如說她有意無意間照出了另一半年輕人;她選擇了放低視角,讓很多人感到獵奇追新的互聯網其實并沒有
與其說這是“小張”在流量抓取上的成功,倒不如說她有意無意間照出了“另一半年輕人”;她選擇了“放低視角”,讓很多人感到獵奇追新的互聯網其實并沒有將他們忘記
如何坐公交車、如何坐地鐵、如何吃麥當勞、如何買星巴克、如何去吃海底撈、如何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常識”,卻有一位短視頻博主“打工仔小張”把這些內容做成了爆款。
她的視頻大多是流水賬,記錄著這些日常。比如如何在星巴克“不露怯”地點一杯咖啡,還配有心理建設:“咱們想喝咖啡就直接走進去,不要覺得它是多么高級、不敢進去的地方。”而她這些視頻收獲了很多好評,她也漲粉至一百多萬,“謝謝小姐姐!你的視頻真的幫助了很多人!”評論區有很多類似的留言。
這讓我想起一個網絡梗:“怎么點餐,才能讓別人覺得我不是第一次去肯德基?”這本是對那些“沒見過市面”的調侃,但看到“小張”評論區里如潮水般的好評,這個調侃卻顯得有些“殘忍”:因為真的有很多人沒有吃過快餐,沒有坐過地鐵,他們真的很怕露怯。
可以看出來,“小張”的用戶群體大多是所謂“十八線小鎮青年”,如果不是“小張”的視頻他們可能是隱身的。畢竟互聯網上從來不乏對各類異彩紛呈的追捧,麥當勞、星巴克之類,甚至都不能躋身“網紅”一類,只是平常的、“不值一提”的日常餐飲。然而就是這種日常,卻是很多人沒有“高攀”過的都市生活。
“小張”的爆火,說明她抓到了一個下沉市場。與其說這是“小張”在流量抓取上的成功,倒不如說她有意無意間照出了“另一半年輕人”。有很多小鎮、鄉村的年輕人,他們從沒接觸過這些現代化、商業化元素,對他們來說,能夠坐到星巴克里喝一杯咖啡,似乎得是“十幾年苦讀”換來的,“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第一次來到大城市時會有一種難以自持的炫目感,一種無所適從的緊張與焦慮。我記得第一次走進大城市的一家拉面連鎖店,看到菜單上一碗拉面要三四十元,我第一反應是“被宰了”,拉起朋友就跑了出去。畢竟在我老家街邊一碗面最多五六塊?,F在想想,當時服務員錯愕的眼光中可能也帶著些許“鄉巴佬”的鄙夷。
但這些尷尬或許又很難避免。這是一個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國家,在一代人的時間里,無數人經歷了巨大的生活變遷。他們從鄉村來到城市,小橋流水的故鄉變成了高樓林立的新區,一茬一茬的新式生活快速普及。那么一定會有人跟不上、不適應,也一定會有人害怕“露怯”“出丑”。
所以“小張”的視頻讓人有些感動,有很多人真誠地感謝她??赡軐τ诤芏噜l鎮出身的年輕人來說,難得有人耐心地跟他們講怎么坐地鐵、點咖啡這些常識,而不帶任何居高臨下的口吻。這些視頻普及了知識,也傳達了另一個更重要的東西——尊重。
她選擇了“放低視角”,讓很多人感到獵奇追新的互聯網其實并沒有將他們忘記。這些視頻實用,也有一些心理安慰的作用。它讓更多的人知道,那種“手都不知道怎么放”的尷尬并不會被嘲笑,這不過是生活經歷上的不足,壓根沒什么可笑的。
“小張”的視頻本質上是幫助很多人實現“城市化”,對如何從容地都市生活進行教學。但作為旁觀者來說,“小張”的視頻毋寧說提供了一個提醒,即我們都應該進行一場“精神上的城市化”。
城市是個陌生人社會,城市運轉的關鍵邏輯其實是互助、契約、包容。而所謂“精神上的城市化”,即人們對這些規則的認可。我們應當對陌生人友善而尊重,商家應當不加區別對所有人給予同等的服務,公共設施應當對零基礎的人做好充分的提示與引導,任何人也都應當被城市所接納,無論他是不是手足無措、塵土滿身。
這才是我們理想的城市環境,也是“小張”給我們的啟示。她對“十八線鄉鎮青年”的理解與平視,也應當成為城市的氣質,讓每一個來到城市的人,都可以放松、自然、“無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