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4歲杭州女孩鄭靈華因粉色頭發遭遇大規模網暴致情緒抑郁而去世引發關注,網友們一邊譴責令人發指的網暴行為,一邊也為年輕生命的逝去感到惋
24歲杭州女孩鄭靈華因粉色頭發遭遇大規模網暴致情緒抑郁而去世引發關注,網友們一邊譴責令人發指的網暴行為,一邊也為年輕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
而此前,失蹤106天后,江西15歲少年胡鑫宇的遺體在學校后山一處糧倉被發現,官方通報系自縊身亡。在痛心花季少年隕落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為什么現在的青少年越來越不快樂了?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指出,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郁癥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
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應該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聽到孩子們的呼救、減少悲劇的發生?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走進學校心理輔導站、抑郁科診室,對話校園心理輔導老師、抑郁障礙病區主任、從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多年的心理咨詢師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一同探求答案。
杭州一所中學的心理輔導站位于學校的綜合樓,離教學樓只隔了一段幾十米的廊橋。蔣平是這所中學唯一的專職心理老師,在他入職前,心理輔導站的大部分工作是由美術老師兼站長的張麗寧承擔的。開學初是他們最忙的時候,張麗寧正在放松室里查看昨天沒按時報到的學生名單,蔣平則在為全年級心理篩查做準備,這是孩子們在開學后必經的測試。
張麗寧記得,有位初三的孩子在疫情期間的心理測評結果顯示重度焦慮和重度抑郁,并且存在長期失眠的情況。張麗寧想和他溝通,他卻說自己沒問題,要備戰高中考,沒時間做心理咨詢,已經在吃中藥調理睡眠了。
張麗寧多次聯系家長,希望對方能帶孩子去醫院做個具體檢查,誰想卻被對方認為是老師故意刁難。
后來家長帶孩子去了醫院,在醫生的詢問中,孩子說,他已經走不進校門了,覺得自己被競爭氛圍包裹著、喘不過氣,寧愿在家自學。孩子的這種想法,從沒向家長或老師表露過。
有個孩子小升初不適應,成績一落千丈,但父母只奇怪孩子的成績怎么突然這么差,卻并沒有重視孩子提出不想上學、想去看病的訴求,“媽媽覺得她是因為不想上學、小題大做,這無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個深淵。”
“和孩子聊了好幾次,我才知道,從幼兒園開始,她家里人就要求她每天彈好幾個小時鋼琴。父母都是國內頂尖大學畢業的,覺得孩子厭學是作。初三她再來找我的時候,已經出現了自殺傾向。”張麗寧告訴記者,就診后,母親甚至擅自讓孩子停掉了需要定期服用的抗抑郁藥物,給她換成了維生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