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朱征夫律師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呼吁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網絡統一身份認證服務,廣泛使用電子身份證,方便群眾一部手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朱征夫律師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呼吁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網絡統一身份認證服務,廣泛使用電子身份證,方便群眾“一部手機走天下”。
朱征夫畢業于武漢大學,多年來一直擔任武漢大學廣州校友會會長,曾任全國律協副會長。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提出90多件提案。
今年兩會,朱征夫精心準備了5個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電子身份證的建議》將作為他的重點建議。
他建議:運用各地線上政務服務平臺,以手機為載體,以小程序二維碼為表現方式,實現電子身份證在政務服務、居民民生、治安管理等方面在全國范圍內的普遍應用。
朱征夫進行了充分的調研。他說,2022年,公安部制定并印發了2022年推進行政管理服務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措施,其中要求建立完善居民身份證電子證照服務機制,擴大居民身份證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領域的應用范圍。然而,因缺乏統籌協調和具體落地步驟,電子身份證遲遲未能在全國范圍內普及。
對比傳統實體身份證,電子身份證的優勢在于居民出行有手機就不需要帶實體身份證,避免了“忘帶身份證”“丟失身份證”等困擾。且由于電子身份證的個人身份信息是由官方平臺統一管理、調用和發放,假證和盜刷的風險較低。同時,借助數字身份系統,監管部門既可以提升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可以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質量。
朱征夫認為,電子身份證普及具備現實條件:人民群眾前往酒店、車站、機場、銀行、醫院等地均需查驗身份,前往包括政務機構、安全場所、社區公寓等地更需要核查身份權限,頻繁使用實體身份證和各種證件頗有不便,普及電子身份證是現實需求。近年來,各地為掃描二維碼查驗行程、進行核酸檢測等采購配置了眾多二維碼查驗設備,有關單位無需再次采購設備即可完成居民電子身份證的核查準備。
技術可行性支撐包括:“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平臺(CTID平臺)是公安部領導下組織建設的“互聯網+”重大工程基礎保障類項目,為各行業提供權威、可信、安全、便捷的網絡身份認證服務。CTID與各級公安政務服務平臺在網上信訪、治安管理、戶政管理、網絡安全保衛、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各個領域合作,打造“一網通辦,便民惠警”的公安在線政務服務。公安部現有CTID平臺已經與各地政務服務平臺對接,提供了成熟可行的網絡身份認證服務。現只需利用現有技術和平臺大力普及線下應用場景,即可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使用。
朱征夫建議,電子身份證的普及應用可分三級:第一級,實現身份證件功能,在政務辦事、酒店、機場等地,全面代替實體身份證、護照、居住證,實現便捷化電子身份核驗;第二級,實現以身份證為基礎的各種法定證件的全面替代,包括學生證、老年證、社保卡等,“多證合一,一碼同行”;第三級,廣義的身份認證與記錄,涉及所有通行、權限相關場合,如安全場所、辦公樓、小區公寓等區域的通行權限認證,方便群眾“一部手機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