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些小孩是被放棄了,我們要把他們撈回來,把他們的生活送回正軌。2023年2月28日,談及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困境時,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
“這些小孩是被放棄了,我們要把他們撈回來,把他們的生活送回正軌。”2023年2月28日,談及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困境時,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員會副主委徐玖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今年60歲的徐玖平是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關注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他認為,在困境兒童幫扶工作中,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是幫扶工作中最為復雜的一個群體,這些孩子普遍存在失學率高、心理健康狀況差等問題。
“孩子是社會的財富,他們父母有罪,但他們是無罪的,所以社會要來幫扶他們,讓這些孩子健康長大,自愛自強。”徐玖平說。
為此,徐玖平準備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提交提案,呼吁加強對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幫教關愛工作。他表示,促進服刑人員家庭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要著重從心理層面加強幫扶,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社會對他們的同情程度不高”
南方周末:你為什么會關注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這一群體?
徐玖平:我是在五六年前調研學生輟學期間注意到這一群體的,發現跟貧困、單親、失去雙親的孩子相比,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小孩更孤獨,也更容易出現問題,因為社會對他們的同情程度不高,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跟他們接觸。因此這些孩子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出于自我保護而選擇遠離他人。
我不清楚他們對在服刑的父母是什么樣的情感,也不知道這個群體有多大,但是不管怎樣,如果不去幫扶他們,這些孩子就可能會出問題。據我觀察,父母入刑對在讀小學、初中階段的孩子影響非常大,因為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期,而一些父母不僅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還起了反作用。
南方周末:父母服刑后,這些家庭會有什么變化?
徐玖平:父母雙方服刑或有一方服刑后,這個家庭的形態就殘缺了,孩子的成長環境也開始變得復雜。這些服刑的父母中,男性占比較多。爸爸坐牢,媽媽多數會改嫁,孩子則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有的給親戚撫養,導致孩子無法得到足夠的親情和關愛。
我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家里生火做飯干家務。這些孩子還是一群要懂事不懂事的人,他們只覺得自己很糟糕,眼神里透露出那種無助。
我接觸的這群孩子中,父母刑期多是十年八年的重刑犯,有的甚至(一輩子)出不來,哪怕出來了,孩子也很少認他們。但是我覺得,不管刑期長短,只要服過刑,對孩子的影響就是一輩子,只不過影響有多有少。
南方周末: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普遍面臨什么樣的困難?
徐玖平:最直接的影響是家庭收入減少。因為缺失勞動力,監護人疲于掙錢養家,孩子的生活質量下降。同時,父母入刑,孩子的內心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生活和學習中遭遇的偏見、暴力、嘲笑等也會導致他們產生輟學、流浪的想法,甚至出現違法犯罪行為。
南方周末:所以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更大。
徐玖平:對,這些孩子本來就處在叛逆期,不好管,更何況加上父母入刑這些事。這些孩子里,男孩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比如打砸,女孩更容易自暴自棄。如果不及時干預,更容易滋生多種心理疾病,如自卑自閉、孤獨抑郁、淡漠親情、消極厭世、仇視報復等。
但通常這種干預是比較難的,因為求助通道不通暢,很多孩子和監護人不知道或者很難有效對接上物質救助資源、政府救助資源,以及心理幫扶資源。孩子需要心理干預,但沒錢去干預,也很少有人愿意提供幫助,社會上還是存在一些偏見的。
掌握孩子的“成長脈搏”
南方周末:你覺得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需要什么樣的幫助?
徐玖平:這些孩子心理上受了創傷,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到新的環境生活,完全阻斷以前的生活,但很難做到。當下,這些孩子缺的是精神支持和必要的物質支持,社會要及時給予,讓他們有理想、有追求,不要放棄自己,他們就會去創造自己的未來。我和他們講,要自愛、自強,不能自暴自棄。但是不能一直幫扶,這樣他們會形成依賴心理。
等到他們身心成熟、能獨立生活、可以完全掌控自己時,再和以前的生活有交集、再來回憶這些記憶是比較好的時機。
南方周末:對此,你有什么樣的政策建議?
徐玖平: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關愛幫扶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需要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監獄、司法、教育、民政、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等單位要細化各自救助措施,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
建議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系統梳理、建立屬地內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信息和查詢平臺,以便全面、準確、動態掌握他們的失學、失管以及生活困難等情況,更好地掌握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成長脈搏”,也為各部門及社會機構開展精準幫扶提供扎實的信息基礎。
要加強對服刑人員家庭未成年子女的走訪,及時將他們納入社會保障和心理幫扶范圍。同時,要保障適齡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學校應作為第一責任人,及時跟蹤反饋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情況。
對于他們的報警和求助,公安機關要第一時間出警調查,對于脫離監護、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或不履行監護責任、遭受家庭暴力、遭受意外傷害或不法侵害等情況,應依法妥善處置。
南方周末:幫教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社會力量可以做哪些支持?
徐玖平:我覺得至少可以改變觀念,起碼不能在他們頭上扣“服刑犯孩子”的帽子。不管生在哪個家庭,孩子是無罪的,他們屬于某一個家庭,也屬于這個社會,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是平等的,某種程度上他們更需要大家的關注和幫助。
但現在我們關注不夠,幫助更不夠,甚至還有歧視和偏見。這些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孩子,是需要社會伸出手去幫助的。我希望他們能健康快樂地長大,成長為一個正常人,能夠自己生活,哪怕是做零工,也是靠自己勞動吃飯。
除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關愛幫扶工作外,還應鼓勵政府購買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幫扶工作。同時,加強兒童福利機構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建設,努力提升幫教關愛服務保障水平,履行好“國家監護人”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