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有網友被4歲的女兒提問:媽媽你知道恐龍為什么會滅絕嗎?還不等她回答,孩子就得意洋洋說:因為它看了視頻不點贊!話到此處,愛點贊和
近日,有網友被4歲的女兒提問:“媽媽你知道恐龍為什么會滅絕嗎?”還不等她回答,孩子就得意洋洋說:“因為它看了視頻不點贊!”話到此處,愛點贊和不愛點贊的人都沉默了……這是讓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很頭疼的問題:沉迷于網絡尤其是短視頻和小游戲的孩子,越來越低齡化。
“網梗”甚至“爛梗”已經成為一些孩子語言體系的一部分,“老六”、“雞你太美”、 “藍色妖姬”你不愛……有一位老師在留言區評論,上課幾乎不敢提到某些字和詞,提到學生就會笑;還有偏成人化的制作和表達,也充斥在打著青少年科普旗號的視頻中,譬如讓許多家長深惡痛絕的“白雪公主和貝兒”系列,過早地把“美丑”、“窮富”還有所謂的“綠茶”等一些概念,灌輸給孩子;2分鐘看電影系列,也被如法炮制用來“收割”孩子,在一個名為《小豬佩奇發生詭異事件》的視頻中,張口就是“注意看,那個房子里還關著一只豬”,真是有那味兒了……吐槽的話說不完,“5G兒童”怎樣順著網線獲取成長營養,而非精神“垃圾食品”,是全社會都關注的問題。
是得讓孩子學會好好說話
小孩子之間玩的爛梗越來越多,這問題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隨著社交媒體,尤其是短視頻對生活的深度滲透,而逐漸積累和顯現的。早在媒體發起討論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網友在各種論壇、平臺發出過類似的疑問:現在的孩子為什么不會好好講話了?好像離開了網絡梗,就無法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思。
而這種擔憂,在初代網絡流行語開始泛濫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提出過。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會沖擊傳統語言文化,導致青少年表達能力的下降,對語文學習造成不利影響,亦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甚至讓思維方式趨向于簡單和極端。
這一現象為何出現又為何愈演愈烈,原因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小孩子越來越無法好好講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與網絡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而網絡上的大人們都沒有好好講話,什么流行就一窩蜂地說什么,一句話里恨不得帶三個梗。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一個規范的語言環境,又沒有人去時時教導他們應該怎么說話,相反,當他們玩起一些師長不懂,只有他們自己懂的梗時,反而會覺得這是一種有個性的“黑話”,也會導致網言網語更加迅速在青少年群體中蔓延,讓他們與更廣闊的世界,更真實可觸的現實生活之間產生壁壘,不利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
當然,也并不是說,所有的網絡流行語和熱梗,青少年都不能用。有一些網絡梗還是體現了網民的創新力,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為日常表達注入了獨特的時代活力。但無可辯駁的事實是,當前大量的網絡熱梗,都是一時興起的生搬硬造,簡單粗暴的拼音縮寫,無聊的諧音,以及一些粗俗詞匯的變體。
網友玩梗是不會分級的,網絡對話也不會先問對方年齡,當整個網絡語言環境被各種網絡梗充斥,本就缺乏辨別力的青少年,如何抵抗這種泥沙俱下的侵襲呢?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長期浸淫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很容易變得粗魯不文,污言穢語,讓網絡交流甚至日常交流變質,失去了對語言文字之美的感知能力。
既然是語言環境出了問題,要應對并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從改變青少年的語言環境入手。在當下,將青少年與網絡文化徹底隔絕開來,對所有網絡熱梗一律隔絕排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一味的壓制還可能會導致反彈。當談及如何避免網絡熱梗的危害時,首先成年人要能分得清,在眾多網絡熱梗中,什么是有趣詼諧,什么是低俗無聊,什么是臟話粗話,甄別之后,才能幫助孩子篩選引導,趨利避害。
這必然也不是靠單個人或群體的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全社會都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共同去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家長要當好第一任老師,在日常糾正和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語言,陪伴孩子參與更多豐富的課余活動,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有更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不是每天沉溺于網絡之中;學校和老師要有意識地加強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方面的教育,讓青少年更深刻地領略語言文字中的文化內涵,陶冶情操,熏陶心靈,自覺摒棄不文明“用梗”;當然,更關鍵的還是,監管部門及平臺要持續地整治網絡環境,規范網絡文明建設,為了讓孩子們“學會好好說話”,創造一個健康、清朗的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