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期,港口集裝箱空箱數量增加引發外界對今年外貿的擔憂。海關總署署長俞建華3月20日回應稱,空箱增加有多重因素,2月下旬以來,出口用箱量
近期,港口集裝箱“空箱”數量增加引發外界對今年外貿的擔憂。海關總署署長俞建華3月20日回應稱,“空箱”增加有多重因素,2月下旬以來,出口用箱量在持續增長。
俞建華表示,港口“空箱”數量增加,既有前一個時期新集裝箱投放量過大、國內堆存成本較低、國外疫情緩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節性規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國港口蓄勢待發,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市場依然看好我們下一階段的出口能力。
不過,從海關總署的數據來看,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0.8%,呈現負增長。對此,俞建華解釋道,由于疫情期間我國率先復工復產,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從而抬高了外貿基數,對今年外貿的數據表現產生影響。根據測算,如果剔除“一次性因素”,今年前兩個月進出口增長超過10%。
具體而言,今年前兩個月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增長0.9%,好于預期;進出口總值超過6萬億元,為歷史上第二次,疫情前同期最高的時候不到5萬億元。
俞建華表示,海關正在密切監測3月以來的外貿發展形勢,整體的看法是開局平穩,趨勢向好。按周監測,2月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明顯回穩,2月最后一周比前一周環比增長超過15%。與周邊已經公布數據的經濟體相比,我國的外貿表現是好的。
對今年外貿的整體形勢,俞建華表示,今年外貿確實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外部挑戰帶來的外需減弱最受大家關注。具體而言,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對全球貿易構成了持續沖擊。世貿組織近期預測,今年一季度全球貨物貿易疲軟,預計全年僅增長1%。此外,一些國家強推“脫鉤斷鏈”,加之地緣政治風險,以及最近西方一些國家金融市場的波動等對全球貿易環境產生沖擊。
從積極方面看,今年前兩個月,海關新備案外貿經營主體4.6萬家,更多企業進入外貿領域說明信心在積聚、恢復。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增長的企業比重連續提升。同時,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合計出口增長六成,說明新動能在成長。跨境電商進出口也增長15.8%。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超過10%,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其他成員合計進出口增長超過3%。
俞建華表示,綜合起來看,外貿形勢嚴峻復雜,但也蘊含了不少機遇,困難更多是全球性的。比較來看,我國競爭優勢依然明顯,隨著我國經濟形勢整體好轉,外貿前兩個月平穩開局的勢頭有望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