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29-30日,由鳳凰網主辦、鳳凰網財經承辦的2022 鳳凰網財經峰會召開,本屆峰會以中流奮楫為主題,盛邀政商學界近40位頂級嘉賓,就當前
12月29-30日,由鳳凰網主辦、鳳凰網財經承辦的“2022 鳳凰網財經峰會”召開,本屆峰會以“中流奮楫”為主題,盛邀政商學界近40位頂級嘉賓,就當前復雜局面中,如何激發經濟活力,如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進行深度探討,為全球及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在“疫情三年:防控、防護與未來”主旨演講環節,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貴通過自身經歷分享他對新冠感染與防護的看法。他認為,通過跟新冠做斗爭的三年多,大家已經養成很多好習慣。盡管現在政策在調整,疫情高位運行,但是未來這些好的、養成這種針對傳染病防控的措施,還要繼續保留,甚至還要加強。比如戴口罩的習慣,如果到公共場所,特別是密閉的地方,口罩一定要戴。
林明貴呼吁,“現在要戴N95口罩,普通的外科口罩可能在防德爾塔或者是剛開始的新冠病毒效果不錯,但是奧密克戎傳染性特別強,普通的口罩保護力相對遠遠不足,所以還是提倡戴N95口罩。”
林明貴還表示,“現在是特殊時期,一定要注意保持有效的社交距離。現在奧密克戎傳播的強度超出想象,一米的社交距離可能是不夠的,應該保持兩米。在室外1.5米以上,在室內兩米以上,這樣就可以盡可能避免因為互相之間接觸,口腔里面存在的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以下為林明貴演講全文:
林明貴:各位鳳凰網的網友,大家好!我是來自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林明貴大夫,今天非常有幸在云端和各位網友進行交流。
現在新冠奧密克戎在國內仍處在非常高位的狀態,在不斷和新冠斗爭的過程當中,前不久我也成為了新冠病人。我在12月9日感染,9日上午做核酸,然后報告就不像平常一樣12點出結果,手機上沒檢測到我就感覺有點不對勁,但當時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癥狀。因為醫院看到異常情況要復核,報告就要推遲,所以當時我就感覺到有可能要中招。結果當天晚上我就不舒服,最主要的就是嗓子很干,全身有一點怕冷。所以我估計有問題了,果然不錯,再一查手機,我的新冠核酸就陽性了。我家里面有一些中成藥,盡管當時體溫正常,我也服用了宣肺敗毒顆粒。它是新冠診療方案第九版推薦的一個中成藥,我就沖了一包喝了,喝完以后早早上床休息。
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全身酸痛、身上微微怕冷,測體溫略微高一點大概37.5度左右,但是渾身酸疼,尤其是咽喉部,確實有其他專家或者患者所感受的,所謂刀片割一樣的疼痛。第二天上午我還要給學習班講課,當時是安排在10點半到11點。我忍著特別難受的咽痛狀態,堅持把課講完。剛開始講我們的同事就發現了,他說“你是不是中招了?”我說“是的”,他說“那你還能講嗎?”我說“可以”。講到一半,也就一刻鐘的時候,我發聲就非常低了,很難發聲,但是我仍然堅持把課講完。之后我就躺下休息,大量喝水,又喝了一包宣肺敗毒顆粒,體溫沒燒起來。
到了第三天全身酸痛,特別是我有一個非常重的一個癥狀——腰像斷了一樣、腰不是自己的。有時候我愛人就跟我開玩笑,“你是不是像女同志生孩子一樣?”我真的有這種感覺。我患新冠的同時,家里還有我女兒、我愛人,我跟她們兩個嚴密地隔絕,在我的房間里盡量不出來。我戴上口罩,我家里的人他們也都盡量互相拉開距離,我用的所有物品都單獨存放。即使這樣,我的愛人和孩子也先后都患了新冠。我愛人跟我相隔五天,我女兒跟我相隔了八天,都被感染,我女兒是最后一個被感染的。
她們的癥狀和我不一樣。我愛人主要就是嗓子疼、全身酸痛、發燒,而且發燒間斷持續時間比較長,陸陸續續將近一周時間。我女兒高燒,燒的時候最高39.5甚至40度,偶爾有一度一過性的。通過我和家里人先后感染,以及自己一直從事傳染病的工作,真的體會到新冠病毒侵犯力、傳播力之強,超出我的想象。
再一個就是它的癥狀確實如很多的其他的患者、我們同事、一些專家所描述的一樣,主要是在上呼吸道,特別是在咽喉部,還有一些全身中毒的酸痛癥狀,有的病人頭疼,有的甚至出現這種像我一樣腰斷了一樣的感覺。還有的病人說是不停地抽搐,小的肌肉抖動,個別的還有身上出皮疹等等。但是,一般沒有什么基礎疾病的青壯年的感染很少能達到肺部。在這我也提醒各位網友,在你生病期間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癥狀改善,就認為新冠病毒在你體內數量比較低了,對你的破壞力就沒有了,你可能就恢復正常的工作了。恰恰相反,我有這樣的一個體會跟各位網友分享。
我在生病的第五天,基本的癥狀好轉多了,我正常投入臨床工作。有一個外地的朋友給我寄了一點蘆柑,我到快遞站去拿,它是有一定的重量的,也不是很重,共兩包,一包五斤。我就用手拿回來,大概走了七八百米。回來以后我又感覺身體非常不適,就像剛剛患新冠時候的感覺,全身發冷,全身肌肉又開始酸痛,我嚇得再喝一些中成藥,立即上床睡覺。然后大概睡了三四個小時,身體就慢慢地又調整過來。所以在生病期間,特別是在后期恢復階段,一定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不能高強度,這種有重力、有一定負荷的勞動盡量避免。
我記得前不久也有一個專家生病,認為自己挺好的,就飛到外地去講課,回來以后病情又復發,沒有來得及搶救就離開人世。我自己的體會是這樣,在恢復的過程當中,它一般都是持續7到10天,甚至有半個月。所以在這一段時間里面,一定要注意休息,這是我患病以來,自己親身的體會:休息、多喝水、吃一些中成藥。如果體溫超過38.5度,服一些對癥、退燒的藥物,都是必要的。
再一個就是,由于新冠主要侵犯的是上呼吸道,特別是咽喉部,對正常的粘膜保護屏障有一定的破壞作用。所以也可能因為新冠感染,造成我們局部抵抗能力低下,其他的病原菌也可以趁虛而入。這就講到我科內有位同事,他早我一周就患上新冠,他除了全身酸痛、嗓子刀割樣的疼痛、發音都很困難以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癥狀:高燒,每天都39度,甚至將近40度。
第一天通過退燒藥服用,他的癥狀只是暫時緩解,很快高溫又持續,第二天依然如故。我就說“你不能光吃退燒藥,我們在醫院,你趕快去檢查一下有沒有別的感染”。他一開始對我這個判斷還不太認可,認為這個就是新冠的癥狀,新冠都是高燒,有的高燒可能還需要三五天、一周。我想“你燒的太高了,有沒有繼發的感染?又在醫院里面,很方便,你就查一下,有當無。”
他也聽勸,就去抽血。通過呼吸道九連檢,結果一查他的乙流病原顯示強陽性,所以就非常明確了,除了新冠以外他還同時合并有乙型流感病毒的感染。我們就果斷叫他趕快把奧司他韋,就是抗流感病毒的一個特效藥吃上,吃了以后當天下午他從40度、39度的高溫退到了38.5以下,然后再過一天,第四天他的體溫就完全正常了。抗病毒藥一般連續吃五天,結果他恢復得非常快,到第五天的時候,就跟我說要恢復正常上班。因為當時我們對這塊了解不深,他的熱情和積極性需要保護,我們也確實感動,但是我認為身體更重要,所以叫他繼續休息,休息了一個禮拜完全好了。正好清華大學學校內有一些特殊情況需要長庚醫院去支持,他就到那邊去擔任醫療隊隊長,一直干到今天醫療隊終于告一段落。這段時間他也非常健康,身體各方面狀況非常好。
后來我也陸續發現,我們這些新冠感染的人,除掉新冠仍然在機體里持續存在以外,還要注意有沒有繼發的病原菌。包括剛才講的各種各樣的流感,有甲流、乙流等等,還有副流感等等。還有的繼發細菌的感染,比如你的痰已經變黃,甚至有怪味,有厭氧菌等等。現在醫學檢測的技術非常發達、非常便捷,去醫院做一下檢查,千萬別漏了。早期診斷可以早期干預,就可以縮短療程。更重要的是癥狀能夠快速消退、完全得到控制,這樣對我們的身體傷害就會盡可能減少。
也提醒各位網友,不要光想著自己新冠,還要想著有沒有因為新冠所繼發的各種各樣的呼吸道感染,一定要關注。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臨床體會,各位自己感染或者家人親朋好友感染不要忽視了這一點。
第三個我想跟各位網友分享的,就是我們作為醫療一線的醫務人員,現在疫情處在一個相對高位的狀態。我們沒有什么基礎疾病的青壯年感染了以后,三五天甚至一個禮拜左右盡管可能有比較痛苦的癥狀,但是通過一些對癥處理、通過一些所謂的特效藥,包括我們傳統的中成藥的應用,都可以使癥狀得到緩解。但是有一部分,一個是年紀大的,特別是高于80歲以上的這些老人;還有一些就是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一旦再有新冠的感染,就有可能導致他的本身原有的基礎疾病的加重。所以我們現在醫療的工作的重心,從我們應付這種常見病、多發病,到現在主要面對的就是新冠感染以后,或者是使它原有基礎疾病惡化,或者暫時性的變成危重狀態,這樣的一個搶救的主要的工作。
因為這個來得很突然,病人的量在短時間內增加這么多對醫院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各個醫院在國家衛健委,包括各地的醫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特別是當地的政府,協調、反應非常迅速。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醫務人員,在這樣大災大難面前表現勇敢,保持了醫務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和面對挑戰不畏艱難的精神。
我特別感動的是,比方像我們醫院,病人現在特別多,我們門診工作強度非常大。其他的學部,包括外科醫生、專科醫生、耳鼻喉,甚至中醫的大夫都到我們那去支援。這樣使我們一個很高的狀態很快就得到了緩解,沒有出現所謂的醫療擠兌。
還有就是現在因為急診的強度非常大,我們支援急重癥。現在比如我們醫院內科部,都在全力以赴支援急重癥的搶救。病區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比如原來常見病、多發病、或者病情不重的,我們就暫時以門診治療為主,現在住院的病房,我們都留給最重要最需要的這一部分患者,所以經過調整以后,我們的急診的壓力很快也得到了緩解。當然我們其他的,比如像藥品的問題,一些特殊的醫療器械,包括無創、有創的這種呼吸機,經鼻什么高流量這種機器裝置、醫療設備,通過醫療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協調,包括我們全社會的積極支援,也沒有出現特別的匱乏或者是明顯的短缺,只是暫時有時候不夠。但是我們現在調整了以后,很快就滿足了臨床的需求。
各位網友要有信心,我們醫療戰線經過這么多年我們國家不斷的加強建設、加強培訓,有一些儲備。剛開始可能確實忙亂,但是現在經過一段時間不斷地優化、調整、緊急增配,一些廠家緊急加班加點地生產,很快這一塊就能夠渡過現在的難關。
現在尤其重點是廣大的缺醫缺藥的部門,特別是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可能是我們未來需要關注或者是重點支援的一個地區。
最后我想跟各位網友分享的就是新冠確實來勢兇猛,隨著我們政策不斷地調整,同時也看到我們全球實際上政策也是在不斷地調整。我們經常講與國際接軌,或者是因而適應一個大的形勢和環境。未來大家交流或者是互相流通、互相開放,這是一個不變的趨勢。而現在短時間內的疫情處于高位的狀態,這也是我們叫群體免疫也好,或者是得到一個屏障保護也好,是必然痛苦的一個過程。
我們清華大學從新加坡引進一個醫學的高端人才,他也同時在我們醫院出診工作,也在指導我們醫療工作。他說去年在新加坡也是政策做調整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跟我們現在這種表現非常類似,醫療部門短時間內病人急劇增多,醫療工作強度短時間增大。他們也是通過優化調整、全社會動員,很快這個情況就得到了緩解。大家都知道現在新加坡在新冠處理方面在全球都是非常優秀的優等生。包括香港地區,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高位的、相對來說的陣痛期,現在也逐漸地恢復了常態。
因為我們國家人口巨大,各地的資源尤其是醫療,包括衛生的資源也不平等,所以出現一些短時間內有點手忙腳亂的情況,也是不可避免的。希望各位網友,一個是要理解,更重要的我覺得通過這三年多的我們跟新冠做斗爭,其實我們已經養成了很多好的習慣。盡管我們現在政策在調整,疫情高位運行,但是未來這些好的、養成這種針對傳染病這些防控的措施,還要繼續保留,甚至還要加強。
比如說戴口罩的習慣,如果到公共場所特別是密閉的地方,口罩一定要戴。我也呼吁各位,現在要戴N95的口罩,普通的外科口罩可能在防德爾塔或者是剛開始的新冠病毒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奧密克戎傳播性或者傳染性特別強,普通的口罩保護力相對遠遠不足,所以我們提倡還是戴N95的口罩。
第二,注意手衛生。拿任何物品以后,或者是進家門第一件事都是洗手,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需要長期堅持的衛生習慣。
第三個就是保持社交距離。特別是現在陽的特殊時期,我們一定要注意保持有效的社交距離,而社交距離根據現在奧密克戎傳播的強度和傳播的超出我們想象的程度,一米的社交距離可能是不夠的,應該兩米,至少1.5米以上。在室外1.5米以上,在室內兩米以上,這樣就可以盡可能避免因為互相之間接觸,口腔里面存在的病毒的飛沫的傳播,再加上我們戴N95口罩。
還有就是疫苗,現在無論是國外的資料還是我們國內的資料都顯示,打疫苗和不打疫苗感染新冠以后,特別是重癥的感染力真的不一樣。特別是對有高風險的人群,比如有基礎疾病的,有糖尿病、有高血壓、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特別是有一些腫瘤的患者,如果沒有什么特別的禁忌一定要打。再一個就是老年人,尤其是大于65歲,特別是大于80歲以上的這種老年人,應該說全球研究都顯示,疫苗對于保護老人避免重癥、降低死亡率是非常正面的結果。疫苗非常重要,現在也在呼吁我們國家的高危的人群,或者特殊的人群要打第四針,疫苗的保護也非常重要。
最后就祝各位網友,馬上元旦就要到了,后面緊接著我們春節也將來了,現在是冬季。我們經常講雪萊有句詩講的特別好,冬季已經來了,那春天還遠嗎?春天肯定是不遠了,我們跟新冠的斗爭還持續,但是我們正常的生活一定會恢復的,我們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疫情放開以來,偏遠農村地區用藥困難,一些鄉村診所大量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發熱病人退燒,就是常見的打點滴、打吊瓶。從醫療現狀看,這種救治方式是科學可行的嗎?
林明貴:根據我剛才自己描述,包括我自己得,我周圍同事得,包括我們那個同事每天都40度,都沒有去輸液。其實這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在農村,在缺醫少藥的地方,或者這些鄉村醫生,或者是農村的這種習慣。他認為自己生病了,除了吃藥以外,打針輸液好像就是他們一個最主要的一個治療手段。而恰恰相反,如果新冠造成我們機體損害的時候,沒有剛才講的一些比較重的,或者是沒有往重癥方向的這種傾向的這些患者,完全可以居家進行治療。如果保證輸液的安全,避免輸液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倒沒有什么壞處。但是它增加了這種治療需要的場所,同時也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而且同時也都要到這種醫療機構去,那對醫療機構的這種沖擊也很大的。實際上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同事的經驗,普通的新冠的感染,輸液不是很必要,這是我個人的一個建議。
主持人:輸液本身是對現在這些情況,因為挺普遍的,你覺得輸液本身對他們的身體會產生一些沒必要的傷害嗎?
林明貴:主要害怕輸液反應。再一個,輸液增加了我們醫務人員的工作的強度,需要場所,要到醫療機構去輸,短時間內這么多的病人,哪有那么多床位?關鍵是它不一定增加你的療效。輸液了,療效就增加了,病程就縮短了?未必。所以輸液對大部分的這種患者必要性不大,這是我個人的一個判斷。
主持人:他們很多輸液是非常簡陋的環境。
林明貴:是的。
主持人:有的在外邊,然后直接在外面或者是很擁擠的情況下去輸液。
林明貴:那如果在外面的話,本身衛生條件得不到保證,一旦出現輸液反應,如果處理不及時的話,那是有生命危險的。
主持人:您說的輸液反應是指什么?具體?
林明貴:就是輸液造成的我們叫過敏反應,比如輸液也有出現寒顫、高燒,甚至休克等等,那是要死人的,這就叫輸液反應。
主持人:在農村,因為布洛芬這種常規的退燒藥現在非常緊張,所以就出現了一些以前的那種退燒藥,像ABC,你覺得現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什么潛在的風險嗎?
林明貴:沒有風險,這確實都是退燒的藥。我們退燒藥經常講有三大王牌,除了所謂的芬必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然后實際上是對氨基乙酚,就過去的這個叫做退燒片,也挺好的。還有個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本身除了有鎮痛,有些其他的作用,它退燒作用也不錯的。所以都可以的,有好多種藥。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在組織藥廠加班加點地生產,這些藥現在很快就會經過調配,這個短缺的狀態都是一種恐慌的心理,很快就應該能夠緩解。而且現在,我記得現在都生產這種大規格的。比如像原來一個包裝可能就是十幾片、二十幾片,現在都是一瓶一瓶的,100片一瓶,100片一瓶。這樣你在這種一配,是吧?然后再一分散,家家發個二十片、十片的,應該說就夠了,足夠了,很快就會滿足了。這個我相信,現在政府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政府是很不容易的。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您認為農村醫療系統在應對疫情暴發方面,短板主要在哪里?可以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林明貴:在基層醫療機構,其實他們都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一個轉診的渠道,比如像鄉鎮,都往縣級或者地市級醫院轉診。通過長期的醫療的選擇,實際上他們已經都有固定的渠道。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早期去判別,這個很重要。判別這個人不是普通的這種新冠的感染,有可能要向重癥的方向發展,這個時候就應該果斷向上一級的醫療機構進行轉診,這個是很關鍵的。那最主要判斷是靠什么?一個就是體溫是不是持續地高燒,比方兩天、三天還在燒,那在基層的處理可能未必就能達到效果了,而且他有可能發生重癥的這種概率就增高了。
第二個可能就是呼吸,通過他的呼吸有沒有急迫、有沒有窘迫、呼吸的速度有沒有增快,我覺得這個也很重要。
第三個就是意識,這個人原來都很清醒的,現在講話都是顛三倒四的了,開始說胡話了,那這個可能也是都代表著病情要往重的方向的這種發展。所以出現了這些情況,或者有這種情況的苗頭,那這些患者就應該及時向上一級的醫療機構進行轉診。避免等到真正出現了,在基層醫療機構處理可能有困難,那就耽誤了病情,最后那就對患者不利了。
上一篇:急診告急 如何打這場最難打的仗
下一篇:2022,敬平凡又不凡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