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重慶龍潭山陵園內,一處新立的墓碑上,除刻有逝者陸志富生平簡短文字外,還張貼有3組二維碼。這讓前來表達悼念和追思的人,多少有些意外。
重慶龍潭山陵園內,一處新立的墓碑上,除刻有逝者陸志富生平簡短文字外,還張貼有3組二維碼。這讓前來表達悼念和追思的人,多少有些意外。掃碼后,陸志富生平故事以及各種作品,一一呈現在眼前。睹物思人,追思的人由衷感慨:“這是對他最好的紀念,也是對親友最好的慰藉。”
3月26日,記者采訪了解到,陸志富出生于1932年,去年離世,享年90歲。在辦理好父親身后事之后,兒子陸先生萌發了將父親生前的訪談視頻、作品畫冊、生活照片存儲在網絡空間,借助互聯網技術轉換成二維碼放置在墓碑上的想法。
“電影《尋夢環游記》里有一句經典臺詞:一個人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逝去,而是被人遺忘。我想,對攝影家父親而言,最好的紀念就是讓他的作品能夠傳諸后世,他的音容笑貌能夠隨時伴隨我們左右。加之,父親一輩子都在引領潮流,所以,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方式讓他再‘潮’一把,用手機掃碼隨時“掃墓”;讓他的藝術人生,得以用另一種方式獲得‘永生’!”陸先生介紹,父親是一名文藝工作者,酷愛攝影,在重慶率先玩“手工沖洗彩色膠片照片”,還毫無保留將攝影教給學生;即便老年時,父親也在引領潮流,不僅玩高倍變焦相機、Gopro,P圖、剪輯視頻、手機下單也一樣不落。生活方面,父親與母親相濡以沫60多年,從未紅過臉。“父親的許多方面都讓我這個做兒子仰望。50多年的父子緣分難舍,我希望能讓他有限的生命得到無限延續,也希望給大家帶來一縷縷溫馨和回憶。”
記者注意到,已有16711人次通過二維碼瀏覽了陸志富的生平以及作品,在這個“云空間”,還設置有留言區。“父親是重慶市攝影家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重慶分會、重慶市老攝影家協會三大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留有許多攝影作品。后續,我還會將父親的作品整理后陸續上傳。”陸先生說。
張永興今年68歲,專程從河南趕過來,送老師陸志富最后一程。他稱,是陸志富帶自己走上攝影這條道路。除了攝影,最重要的,是跟著陸老師學習如何腳踏實地做人。“二維碼掃墓,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想起來,就可以進入云空間看看,這是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是對逝者最好的追憶。”
陸先生的好友庹聯文介紹,印象中,陸志富老人精氣神十足,心態非常年輕。“我參加了陸老的葬禮,也發現了墓碑上的二維碼。我認為,這是喪葬文化的一種革新。通過掃二維碼,我們可以了解陸老生平經歷、音容笑貌,會加深對老人的理解認識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