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人說現(xiàn)代社會就是人情社會,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找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這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參與社交活動,
有人說現(xiàn)代社會就是人情社會,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找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這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參與社交活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立足。真的有人完全沒有社交嗎?不社交的人會不會被社會淘汰?
一、真的有人完全沒有社交嗎?
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換句話說,每個人都不能完全沒有社交。如果你感覺自己沒有參加社交活動,那可能是你主觀方面判斷出現(xiàn)了錯誤。
因為現(xiàn)在很多事情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不需要和人面對面交流,所以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沒有社交,感覺自己脫離了社交。但其實我們點外賣、在短視頻下面留言評論、給網(wǎng)上的賣家發(fā)消息,這些行為都是社交活動。
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人能完全沒有社交,只能說有的人不善于社交,比如性格內向的人、曾在人際關系中受過傷害的人、獨立程度較高的人。
1、性格內向的人
性格內向的人不太善于社交,一方面是因為性格內向的人可能會在社交活動中感到不自在、感到焦慮和緊張;另一方面,《內向者優(yōu)勢》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性格內向者能夠從自己的內部世界,比如自己的意識、思想、情緒中獲得精力,所以內向的人可能不需要從社交活動中獲得額外的精力。
2、經(jīng)歷創(chuàng)傷的人
在人際關系、社交活動中受過創(chuàng)傷的人可能變得不善于社交,老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說明了刺激的泛化。如果我們曾經(jīng)被親密的好朋友、家人傷害過,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對社會交往失去信心,很難再相信他人。
3、獨立性較強的人
獨立性較強的人可能也不善于社交,這種情況一般是個體自身不愿意去社交,因為這類人很享受自己特立獨行的狀態(tài),所以不會刻意去參與社交活動,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足夠強大,所以不愿意去改變自己的交往習慣。
二、不社交的人會不會被社會淘汰
1、可能會變得極端
不社交的人可能會變得極端,有心理學研究顯示:當人們感到自己被社會排斥、缺少社交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人生缺乏意義,這可能讓人產(chǎn)生自殺意向。這類人感到孤獨的同時,認知能力也會下降,行為變得極端,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被社會淘汰。
2、可能會變得世故
另外一種可能是不社交的人會變得世故,這種情況人們就不會被社會淘汰。心理咨詢師Steve Shi認為,在中國人的文化里,人們情感表達的習慣本來就是含蓄內斂的,所以在人際交往時有一些“套路”存在是很正常的。
所以不社交的人未必就會被社會淘汰,相反地,如果他們能夠掌握一些社交的技巧,懂得人情世故的一些“套路”,那么他們也能夠在社交活動中表現(xiàn)得游刃有余。
總而言之,真的有人完全沒有社交嗎?嚴格來說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只有不善于社交的人,沒有完全脫離社交的人。不社交的人會不會被社會淘汰,這樣的人可能會變得極端,也有可能會變得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