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恐龍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話題,近年來也出了很多關于恐龍的影視作品,讓人們對恐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蛇頸龍,作為尼斯湖水怪的傳聞,使得人
恐龍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話題,近年來也出了很多關于恐龍的影視作品,讓人們對恐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蛇頸龍,作為尼斯湖水怪的傳聞,使得人們對它的關注更為頻繁,那蛇頸龍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又有哪些關于蛇頸龍的傳聞呢?
一、蛇頸龍簡介
蛇頸龍屬為來自澳大利亞的早白堊世上龍,長約12米,僅頭骨即占去約3.7米。薄片龍屬其頸部有76個頸椎,長達13公尺(米)左右,頭和頸約占體長的一半。
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干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于劃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后代。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
長頸型蛇頸龍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劃船的槳,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動靈活。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相當遠處的食物。
短頸型蛇頸龍又叫上龍類。這類動物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于游泳。
二、尼斯湖水怪之謎
尼斯湖水怪,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謎之一。
尼斯湖位于英國蘇格蘭高原北部的大峽谷中,湖長39公里,寬2.4公里。面積并不大,卻深。平均深度達200米,最深處有293米。該湖終年不凍,兩岸陡峭,樹林茂密。湖北端有河流與北海相通。
關于水怪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公元565年,愛爾蘭傳教士圣哥倫伯和他的仆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仆人襲來,多虧教士及時相救,仆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后,十多個世紀里,有關水怪出現的消息多達一萬多宗。但當時的人們對此并不相信,認為不過是古代的傳說或無稽之談。
直到1934年4月,倫敦醫生威爾遜途經尼斯湖,正好發現水怪在湖中游動。威爾遜連忙用相機拍下了水怪的照片,照片雖不十分清晰,但還是明確的顯出了水怪的特征:長長的脖子和扁小的頭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種的水生動物,而很像早七千多萬年前滅絕的巨大爬行動物蛇頸龍。
蛇頸龍,是生活在一億多年前到七千多萬年前的一種巨大的水生爬行動物,也是恐龍的遠親。它有一個細長的脖子、橢圓形的身體和長長的尾巴,嘴里長著利齒,以魚類為食,是中生代海上的霸王。如果尼斯湖水怪真是蛇的話,那它無疑是極為珍貴的殘存下來的史前動物,這一發現也將在動物學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這張照片刊出后,很快就引起了舉世轟動,伴隨著二十世紀的“恐龍熱”,人們開始把水怪與蛇頸龍可能仍然生存著聯系起來,對此給予極大關注。1960年4月,英國航空工程師丁斯德在尼斯湖拍了五十多英尺的影片,影片雖較粗糙,但放映時仍可明顯地看到一個黑色長頸的巨形生物游過尼斯湖。有些原來對此持否定態度的科學家,看了影片后改變了看法。皇家空軍聯合空中偵察情報中心分析了丁斯德的影片,結論是“那東西大概是生物。
三、日本1977年海怪尸體事件
“瑞洋丸”號是一艘日本拖網捕魚船。1977年,這艘捕魚船在新西蘭發現了一只貌似擁有長脖子和頭的有鰭動物的殘骸,在日本引發了蛇頸龍熱潮。日本一流的海洋科學家重新審視了此次發現。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小畠郁生教授說:“它不是魚也不是鯨或其他的哺乳動物。”
已往發現的大型神秘海洋生物尸體最初都被認為屬于大海蛇或蛇頸龍類,但是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它是一具腐爛了的姥鯊的尸體,殘骸的“長脖子”則被歸因于腐食性動物殘食后所暴露的修長下頜骨產生的錯覺。這怪物在日本被稱為“新尼斯”,因為它使人想起在蘇格蘭的尼斯湖水怪,不過在日本以外的地區,普遍把這怪物稱作“瑞洋丸”或“新西蘭海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