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人覺得趙云為劉備出生入死,卻還得不到劉備的重用感到很不滿。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趙云在軍中的地位是要比關羽、張飛低一些的。不過劉關張畢
有人覺得趙云為劉備出生入死,卻還得不到劉備的重用感到很不滿。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趙云在軍中的地位是要比關羽、張飛低一些的。不過劉關張畢竟是結拜兄弟,趙云是后來者從人情方面肯定輸了一點。不過等趙云當上翊軍將軍,地位就追上了關羽張飛,而且諸葛亮也非常欣賞趙云,很多至關重要的事情都交給了趙云。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去回答,而應分開看:一方面,與關張馬黃四位相比趙云的軍職確實偏低,這是歷史事實,不需要再分辨;另一方面,造成趙云軍職偏低是有歷史原因的,不能因此說劉備或諸葛亮不重用趙云。
趙云與劉備相識,是在他們共同依附于公孫瓚期間,那時劉備的軍職是別部司馬,相當于獨立團團長,史書沒有說關羽、張飛當時的具體軍職,估計屬于營長、連長一類,趙云的軍職也沒說,關張趙大約同級。
劉備當上徐州刺史后地位實現了首次飛躍,關、張職務隨之提高,關羽甚至代理過郡太守。劉備不久后投奔曹操,曹操以朝廷的名義正式任命他為左將軍,相當于朝廷的大軍區司令,任命關羽為偏將軍,相當于副軍長;任命張飛為中郎將,相當于師長。趙云因不在劉備身邊,沒有軍職。
官渡之戰期間趙云復歸,但沒有說他的具體軍職。赤壁之戰前的長坂坡一戰趙云表現英勇,劉備臨陣提拔他為“牙門將軍”,但此職應為“牙門將”之誤,因為赤壁之戰結束后,劉備派趙云收服荊州江南四郡,職務才是偏將軍,相當于副軍長,而這時關、張已是將軍。
劉備占據成都,趙云被提拔為翊軍將軍,相當于軍長,追上了關、張二人。
劉備漢中稱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以上是“四方將軍”,相當于東西南北四大戰區司令,但趙云仍為翊軍將軍。
劉備成都稱帝,拜馬超為驃騎將軍,張飛為車騎將軍,以上二人相當于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關羽已故,趙云的軍職還是翊軍將軍,地位低于軍界新星、鎮北將軍魏延。
后主繼位后趙云的軍職才有所上升,先后任征南將軍、鎮東將軍,相當于戰區副司令,低于四方將軍,也低于當時的驃騎將軍李嚴、車騎將軍劉琰、左將軍吳壹、征西大將軍魏延等人。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趙云負責由秦嶺棧道發起佯攻,不利,被貶為鎮軍將軍,又當了一名軍長,直至去世。
從以上趙云軍職變化可以看出,與“五虎上將”中的其它幾人相比他的軍職的確很低,甚至與一些后起之秀相比也是偏低的,但這都是有原因的,可以分前后兩個時期分別看。
從前期看,趙云結識劉備較早,比諸葛亮早了十幾年,在劉備集團可以稱為老資格,但中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趙云離開了劉備,原因是他兄長去世,要回家鄉料理喪事,這段時間大約有七、八年,而在這段時間里關、張一直追隨劉備,去平原、戰郯城、守小沛、鎮徐州,軍功不斷增多,軍職不斷上升,等趙云以布衣百姓的身份再次回歸于劉備時,關、張已是副軍長、師長這個級別了,他們之間軍職有懸殊自然可以理解。
從后期看,劉備稱王稱帝時趙云的軍職剛剛“一路小跑”地追上關、張,四方將軍的人選中馬超無論如何算一個,他早已是天下名將,關、張當然也得算,剩下一個位置可以給趙云,但他剛剛被提升為翊軍將軍,不宜再升,恰恰有一位漢中之戰中大放異彩的黃忠在那里,于是給了黃忠。
諸葛亮主持蜀漢軍政后對趙云十分倚重,趙云的軍職立即得到提升,但由于趙云起點偏低,不益越級提拔,只能一級一級來,只可惜趙云去世又有些太早。
劉備對趙云非常欣賞,在這方面絲毫不亞于關、張。趙云與劉備第一次分別,以后還能不能相見難以預料,劉備對趙云依依不舍,“捉手而別”,趙云深受感動,對劉備說:“終不背德也。”
趙云再次回歸,劉備特別高興,一刻都舍不得離開趙云,怕他再走,“與云同床眠臥”。
長坂坡之戰,劉備與趙云走失,劉備身邊有人說趙云投降敵人了,劉備聽完很生氣,用手戟敲打說話的那個人:“子龍不棄我走也!”
劉備率兵入益州,考慮到后方需要有個持重、靠得住的人協助諸葛亮,所以特意把趙云留了下來。劉備后來東征孫權也沒有帶趙云,有人認為這是對趙云不信任,其實不對,劉備安排趙云鎮守江州,等于把自己的退路交給了趙云,事實證明這一安排非常及時重要。
諸葛亮對趙云更是看中,設立四方將軍時諸葛亮曾委婉地為趙云爭取了一下,他提出如果選了黃忠,關羽會不高興,其實關羽不高興是次要的,諸葛亮想把剩下的一個位子給趙云,但黃忠在漢中之戰中功勞實在太突出,他本人的資歷也不低,多方權衡后,劉備仍給了黃忠。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讓趙云佯攻,并非信不過他,而正是覺得把有勇有謀的趙云留在漢中他才放心。至于兵敗貶職,更不是諸葛亮對趙云有意見,而是形勢使然,在那樣的情況下需要有人擔負政治責任,諸葛亮當時也自貶了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