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說到鄭和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也是很多人都非常的清楚和熟悉,那么,小編剛剛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問小編鄭和下西洋
說到鄭和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也是很多人都非常的清楚和熟悉,那么,小編剛剛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問小編鄭和下西洋做了哪些事?到底是賺錢了還是賠錢了呢?其實,小編對于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具體的消息網上也是有很多,詳細的信息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405年7月11日,鄭和始下西洋。
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云南昆陽人,他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其率船隊七下“西洋”,先后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亞的蒙巴薩港)。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宣揚大明威德
《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是可信性較高的觀點。
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明代多種文獻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
《西山雜志·三保太監下西洋》“永樂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余。”
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廠》:“寶船之役,時有謂建文帝入海上諸國,假此蹤跡之。”
包抄帖木兒帝國
歷史學家向達、尚鉞提出鄭和下西洋是針對帖木兒帝國,聯合印度包抄帖木兒帝國后方,牽制其東進。
明初時,帖木兒大舉進攻明朝,因此從海外結盟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主要目的。
不過,根據史學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紅海等地無形中對帖木兒帝國采取半月形的外圍攻勢。”反映鄭和下西洋之舉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兒帝國。而帖木兒帝國內部在公元1405年帖木兒身故后也發生沙哈魯爭奪皇位事件,便證明了鄭和下西洋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兒帝國。
發展海外貿易、企圖殖民海外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但于明成祖年間仍然實施海禁政策,加上史學家徐玉虎指出明室要“阻錢貨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說不太可能成立。
掃蕩張士誠舊部
有歷史學家指鄭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鄭和去掃蕩元朝末年起義群雄張士誠的殘余勢力。于張士誠身故后,其部屬聯合日本倭寇威脅沿海地區安全。明成祖基于安全考慮便派遣鄭和加之以掃蕩。
解決軍事復員問題
靖難之變期間,明朝國內出現饑荒。明成祖就加緊南糧北運的工程,并擴大對海軍和陸軍的需求。事情得到解決后,對海軍的需求下降。為防止這批海軍叛亂,明成祖便安排他們跟隨鄭和下西洋。
鄭和檔案被毀之謎
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么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么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么還來追問?”。
《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志,帳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
下西洋到底賠錢了還是賺錢了?
燕王朱棣興靖難之師,奪得帝位,賞賜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編輯永樂大典,造大船,遣太監鄭和六下西洋,遣大兵攻打越南,又營建北京宮殿,用南方五省賦稅,歷14年營建武當山道觀,所費以萬萬計,致使國庫空虛,饋餉空乏。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明成祖推動下西洋,擴大海外貿易。根據學者估計,下西洋貿易開放政策,為明朝政府帶來的利益,至少合黃金二三十萬兩,白銀千萬兩,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另外,得到明室發出勘合的藩屬國因可以于3個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寧波通商而向明朝國內輸入了西洋貨品,如蘆薈、金鑲戒指。
照這樣算,黃仁宇推測,永樂期間,鄭和下西洋所費約在白銀600萬兩,加上幾十萬的營造船只費,你說,下西洋是賺錢了還是賠錢了。
當然,六下西洋之后,在朱棣去世,諸多的文人上奏以“賠錢”為理由,要求停止鄭和下西洋的舉措。宣德皇帝朱瞻基也詔令停止再下西洋。雖然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五年,朱瞻基重開,但也草草收場,再未出航。
這無疑是文人對權力失落的窘迫感。一項賺錢而且有機會打開其他國家大門的行業,就此在彈劾內斗中消亡。所以梁啟超說:“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假如中國不止七下西洋,結果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