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正如我們今天追求端午節各種味道的粽子一樣,古代的端午節各有自己的追求,也有時間去安排自己的過節方式,古人安排自己在端午的時候驅邪避...
正如我們今天追求端午節各種味道的粽子一樣,古代的端午節各有自己的追求,也有時間去安排自己的過節方式,古人安排自己在端午的時候驅邪避毒,這是怎么回事呢?端午節習俗之驅邪避毒是怎樣的呢?想知道端午五彩絲辟兵之說,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之驅邪避毒
端午是火日,這一天被認為是一年里陽氣最盛的日子,也是一年陰陽轉換的日子。一陰初起,如何規避,古人有一套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形成的禳辟之法。
首先,為了禳辟邪毒,古人發明了很多配飾。在中國古代節日中,端午節的配飾發展的歷史最久,品類也最多。早在漢代,端午配飾已然有典籍記載。《后漢書·禮儀志》記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樸蠱鐘。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通過這些記載我們知道,第一,為端午所吸收的夏至,節俗中很早就有配飾之俗。第二,早期夏至配飾使用桃木等,這和新年使用桃符相一致,是為了避鬼驅邪。第三,端午的配飾除了桃符還使用“朱索”,即紅色繩線。桃木為紅色,朱索亦紅色,蓋漢人尚赤色,且五月為火,大概這都是使用紅色的緣故所在。第四,漢代端午的配飾和后來的戴于身上不同,是“施于門戶”亦即掛在門上和屏障上。這種做法,在后代流傳時間非常長。宋人夏竦《皇后閣十四首》云:“千門朱索迎嘉祉,九禁椒涂納美祥。”又云:“千門襲吉縈朱索,九禁開晨辟紫闈。”這是說的宋代宮中門戶懸掛朱索、彩縷的情形,可見夏至懸朱索于門戶的做法,后來為端午所吸收,成為端午辟邪的做法之一。掛這些配飾的目的,是“難止惡氣”,也就是禳除惡氣。
東漢末年的應劭《風俗通義》關于夏至和五月五日的記載,是另一個系統的說法:“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題‘野鬼游光’。俗說五采以厭五兵。游光厲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這個名叫“游光厲鬼”的鬼很有力量,只要知道它的名字,居然就可以免得病、瘟、疫。這種傳說直到六朝猶有傳承,如《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口內常稱游光厲鬼四字,知其名則鬼遠辟。”游光厲鬼為什么這么有力量,沒有典籍可以考察,不過從字面上可以做一點猜測,那就是大概游光厲鬼是鬼中很強橫的一種。而在古人頭腦中,五月只是一陰初起,五月的病、疫、瘟,雖然足以害人,但其惡的程度遠不如游光厲鬼。東北有一句土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游光厲鬼大概就屬于不要命那一伙的,所以遇到它的名字,在人的面前裝橫害人的病、疫、瘟也都只能躲得遠遠的。
端午五彩絲辟兵之說
對于五彩何以能厭百兵,這段話沒有給出適當的解釋。裴玄《新言》解釋說:“五色繒謂之辟兵。《昭君》云:襞方以綴腹前,示養蠶之功也。又織麥莦,同日俱成,以懸門戶,新收麥也。謂為辟兵,聲之誤。”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新言》曰:五月五日集五彩繒,謂之辟兵。不解,問之伏君。伏君曰:青赤白黑為之四面,黃居中央,名曰襞方。綴之于腹,以示婦人養蠶之工也。傳聲者誤以為辟兵。”這種解釋的合理性在于注意到了五月是古代婦女收養蠶之功的節候。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