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疾控中心日前發布猴痘疫情6月監測情況。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國內地(不含港澳臺)新增報告106例猴痘確診病例。其中,廣東省報告48
中國疾控中心日前發布猴痘疫情6月監測情況。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國內地(不含港澳臺)新增報告106例猴痘確診病例。
其中,廣東省報告48例、北京市報告45例、江蘇省報告8例、湖北省報告2例、山東省報告2例和浙江省報告1例。
追問1:感染者情況如何?
據廣東省疾控中心,廣東省猴痘病例最早報告于6月10日,在廣州市,病例分別為43歲男性和29歲男性。截至6月30日24時,該省累計報告48例猴痘確診個案。按現住地址統計,廣州市27例、深圳市13例、佛山市7例、東莞市1例。病例均為男性,年齡分布介于20~45歲之間,臨床癥狀均較輕,患者以皮疹為主,部分伴有發熱、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北京第一批發現的猴痘病例由北京醫療機構報告,共兩例,其中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另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兩名病例均是通過親密接觸感染。該消息于6月6日發布。
據中疾控介紹,目前106例患者中無重癥、死亡病例。
追問2:猴痘是一種什么樣的傳染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感染所致的一種病毒性人獸共患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其既往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為1%-10%,通過接種疫苗可獲得有效保護。由于在1980年消滅了天花后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已成為公共衛生領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溫,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數月。該病毒對熱敏感,加熱至56℃30分鐘或60℃10分鐘即可滅活,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均可使之滅活,對次氯酸鈉、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據中疾控介紹,2022年1月以來,全球共有111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了超過8.7萬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達到140例。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追問3:傳播方式是什么?
猴痘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他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
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亦可在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通過飛沫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從孕婦傳播給胎兒。
6月份病例密切接觸者的流調結果顯示,除性接觸以外的密切接觸者370多人,其中僅有一個人因與確診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所以提示其他接觸方式傳播風險較低。
追問4:傳播有多快?
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主任施國慶表示,與新冠、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速度相比,猴痘的傳播速度比較慢,但也可能出現局部的聚集性疫情。
追問5:猴痘有何癥狀?
猴痘的潛伏期5-21天,大多為6-13天。
發病早期出現發熱、寒戰、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驅癥狀。90%患者出現明顯的淺表淋巴結腫大,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
發病后1-3天出現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部,逐漸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皮疹經歷從斑疹、丘疹、皰疹、膿皰和結痂幾個階段,不同形態的皮疹可同時存在。皰疹和膿皰疹多為球形,直徑0.5-1厘米,質地較硬,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皰疹數量從幾個到數千個不等,多呈離心性分布。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病程2-4周。
結痂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時間可達數年。
部分患者可出現并發癥,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嘔吐和腹瀉引起的嚴重脫水、支氣管肺炎、腦炎、角膜感染等。
本輪疫情中,絕大多數病例臨床表現典型,主要為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追問6: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因此,未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施國慶表示,本輪猴痘疫情主要通過男男性行為人群之間的密切接觸傳播,我國內地6月份報告的106例病例均為男性,101例明確為男男性行為人群,其中96例明確發病前21天有男男性接觸史,猴痘主要局限于男男性行為人群和通過性接觸傳播。
廣東省疾控中心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有數據可查的病例中有96.2%為男性,且以男男性行為人群(MSM)為主,其余感染人群多為MSM確診人群的家庭照護者。
追問7:感染猴痘后需要隔離治療嗎?
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后良好。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癥支持治療和并發癥治療。
施國慶表示,目前我國猴痘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原則上應及時轉運到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病人的臨床表現好轉,病變部位結痂,經過評估可以轉為居家隔離治療,直至這個結痂部位自然脫落解除隔離治療。
對于一些病情較輕且具有居家隔離治療條件的患者,經過臨床和疾控機構的共同評估可以直接采取居家隔離治療的方式。居家隔離期間病人要單人單間居住,要避免與家人有皮膚黏膜的接觸,要對污染物進行消毒,盡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的話,要穿上長衣長褲,戴上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場所,不要與其他人有皮膚黏膜的接觸。
追問8:密接者如何管理?
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不需要集中隔離,疾控機構判定密切接觸者后,會指導他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健康監測期限為最后接觸病例之日起21天。
密切接觸者自我健康監測期間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要避免與他人發生性接觸,避免捐獻血液等,堅持每天做好體溫測量和癥狀監測,出現不適癥狀應當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追問9:如何預防猴痘感染?
正在疫情國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員,需關注所在國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觸嚙齒類和靈長類動物(包括動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須徹底煮熟。如果必須接觸猴痘病人,應避免身體密切接觸,避免與可疑感染者發生性行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視病人時要做好個人防護(如佩戴一次性乳膠手套、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隔離衣等)。注意做好手部衛生,及時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動水下洗手。
近期已回國人員需注意自我健康監測,若在國外有過可疑動物和人員或猴痘病例的接觸史和暴露史,應主動聯系當地疾控機構進行咨詢和報備;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應主動就醫,并告知接診醫生境外旅居史,以協助診斷和治療。即將回國人員除注意上述事項外,入境健康申報時需配合海關主動報備。
近期計劃出國人員需密切關注目的地國家的猴痘疫情,盡早了解猴痘預防和治療的相關知識,如避免接觸嚙齒類動物和猴痘病人,避免與病人共用物品,避免與可疑感染者發生性行為,做好個人手衛生,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皮疹等癥狀及時就醫等。
此外,建議非必要不進口嚙齒類和靈長類動物,加強入境攜帶、寄遞動物檢疫,以及進口嚙齒類和靈長類動物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