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央廣網消息,7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發布《文明參觀須知》,其中提出:未經批準,禁止進行講學、表演、采訪、商業性拍攝、自媒體
據央廣網消息,7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發布《文明參觀須知》,其中提出:未經批準,禁止進行講學、表演、采訪、商業性拍攝、自媒體直播、錄播等非參觀活動;儀容不整者(包含穿著過于暴露、穿著拖鞋等)謝絕入館。“國博禁止私自商拍自媒體直播”“國博禁止穿拖鞋、衣著暴露者入內”等話題迅速沖上熱搜,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公開報道顯示,隨著近年來“博物館游”持續大火,今年暑期全國各地博物館迎來游客高峰,部分熱門博物館更是人山人海、預約難、一票難求。不可否認的是,博物館游大火的背后,也帶來了“幸福的煩惱”——館內游客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穿著暴露、儀容不整者亂入,自媒體直播泛濫,私人講解對著文物大談秘聞野史……針對種種亂象,不少博物館已陸續出臺整治措施,力爭還游客一個安靜、舒適、文明的游覽環境。
全國博物館迎來“暑期熱”
隨著今年暑假來臨,國內多家熱門博物館出現了一票難求、人山人海等情況。
據北京日報7月22日報道,暑期來臨,北京各大博物館迎來參觀高峰。調整預約政策、增設入館通道、上新“云展覽”分流……為應對超大客流,北京不少博物館紛紛調整優化開放措施。當天下午,軍事博物館門口,排隊入館觀眾已從檢票處排到地鐵站口,隊伍沿著馬路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的欄桿拐了個彎,完全占據了行人通道。
據奇聞事件報道,7月6日上午,離湖北省博物館開館還有半小時,而博物館入口處已排起了數百米的長龍。記者現場看到,前來參觀的大多是家長帶著中小學生,也有學校老師帶著統一著裝的學生團體前來參觀,排隊處安保人員用喇叭循環播放:“沒有預約的游客請不要排隊,請改天再來參觀……”
據央視網7月14日報道,在山西太原,當地博物館迎來參觀游覽熱。太原市博物館上午剛剛開門,不少市民就來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其中不乏大中小學生。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7月15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發布通報稱,暑期已至,為進一步滿足游客的參觀需求,從7月16日起,每周周日延長開放時間,由8時30分至18時延長為8時30分至20時。上海體育博物館7月11日發文稱,從7月14日至8月20日,該館將在每周五晚上實行夜間開放,延長至21時閉館。
博物館游“一票難求”的背后
近年來,《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涉及博物館、文物節目的走紅,喚起了人們對文博的熱情,“博物館熱”悄然興起。沉下心來逛一次展覽、聽一場專業講解,成為一種熱門出游選擇。各地博物館也紛紛出招,推出互動體驗、文創產品、數字文物,為文博愛好者提供博物館全新的“打開方式”。
每逢假期,諸如故宮博物院、國博、陜西歷史博物館等熱門博物館,為何總是游客扎堆、一票難求?公開報道顯示,隨著近年來“博物館游”概念的大熱,加上假期(特別是暑假)家長集中性地帶孩子出游,又習慣性地帶孩子去博物館體會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公眾參觀博物館的需求激增、游客預約量爆棚,是熱門博物館預約難、一票難求的重要原因。
另外,國家文物局在今年7月14日發文中,也間接反映出全國各地博物館預約難、一票難求的部分原因。國家文物館發文要求,針對很多人反映暑假期間博物館“一票難求”情況,要求熱門場館提前做好預案,結合自身承載能力,適當增加門票投放量或預約名額,通過分時段預約、退票動態回池、彈性調整預約名額等,提升預約參觀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技術設備建設和保障,通過后臺監控篩查、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防止“黃牛”囤票、倒票。聯合文化執法、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加大對“黃牛”囤票、倒票等違規行為的打擊整治力度。通過設置“黑名單”等方式,增加惡意爽約成本,降低廢票率,避免造成公共資源浪費。
私人講解直播帶貨亂象顯現
據北京日報7月22日報道,記者近日探訪北京多家博物館發現,隨著客流量的大幅提升,一些不文明現象隨之顯現。不少觀眾感嘆,在博物館里安安靜靜地觀展,越來越難了。
在國家自然博物館古爬行動物展廳,講解隊伍一波接一波。“老師,這種帶翅膀的恐龍叫什么?”一名約10歲男孩指著圖片上的“尖嘴鳥”問。講解員沒有回頭確認圖片,便“胸有成竹”地回答——“翼龍,一種會飛的恐龍。”家長張女士有些驚訝,她趕忙拿出手機搜索,再三確認后向兒子解釋:“剛才老師說得不準確。恐龍是可以在陸地上直立行走的,而翼龍只會飛。它倆不是同一物種,翼龍也不是恐龍。”張女士說,自己是小學老師,掌握點生物的基本知識。對此她有些氣憤:“這個講解員太不負責任了。簡直誤人子弟。”據悉,這是一個少年研學團,講解員只是一名帶隊老師,并非博物館官方講解員。
記者調查發現,各大博物館中的私人講解還真不少見。他們因未經專業培訓,漏洞百出:首都博物館一個研學團領隊在念展板時,錯把“錯金波斯文索耳鬲(lì)爐”讀成了“隔爐”。故宮博物院內,一些直播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在歷史講解中大談秘聞、傳說、野史,很多都未經考證。
記者發現,除了常規講解聲,博物館里還出現了直播帶貨的聲音——部分旅行社或研學團將“直播間”搬進展廳,售賣博物館講解服務、研學項目等產品。
“今天我們研學團來到了首都博物館。來!孩子們,跟我打聲招呼。”在首都博物館展廳里,一名老師舉著手機在錄像。聽到老師的呼喚,學生們紛紛扭過頭,沖著鏡頭擺手大笑,吵鬧聲瞬間令附近多位觀眾側目。原來,這名帶隊老師正通過某網絡平臺直播,“家長可以看看小黃車,里面還有國博、故宮等研學項目。”
記者調查中發現,博物館直播行為并不少見。故宮、國家自然博物館、中國科技館、中國古動物館等都曾出現,有的主播壓低聲音,小聲“賣貨”;有的則不顧身邊正在看展的觀眾,扯著嗓子大聲吆喝。
多家博物館對“自媒體直播衣冠不整者”說不
據央廣網消息,7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發布《文明參觀須知》,其中提出:未經批準,禁止進行講學、表演、采訪、商業性拍攝、自媒體直播、錄播等非參觀活動;儀容不整者(包含穿著過于暴露、穿著拖鞋等)謝絕入館。
據北京商報消息,今年6月15日,故宮博物院發布《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包括在展廳內開展自媒體直播、攜帶營地車、未經允許的商業性拍攝等都將被禁止。該新規已于6月30日起正式實施。上述《須知》中,禁止或限制進入故宮博物院的物品,包括帳篷、吊床、折疊桌、折疊椅、野餐墊、營地車等露營裝備。限制類行為包括禁止大聲喧嘩、樂器演奏、音響外放等,禁止在展廳內開展自媒體直播、錄播活動。未經允許,禁止進行各類表演、商業性拍攝等非參觀游覽活動。
據中新網消息,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7月10日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參觀量較大的博物館都面臨“私人講解”泛濫的問題,而陜西歷史博物館從去年開始,已經實施了“未經允許禁止館內講解”的政策。他說:“博物館是一個公共文化傳播機構,傳播出去的信息一定是準確的、經過深思熟慮的。”
奇聞事件記者搜索發現,國內多家博物館官網“觀眾須知”中,均有一些游客觀展的注意事項和提醒,比如衣冠不整、攜帶寵物者禁止入內,展廳內不允許閃光燈拍照等。
上海博物館官網提到,勿觸摸文物展品、勿在館內奔跑、大聲喧嘩,酗酒者、衣冠不整者、攜帶寵物者酗酒者,謝絕入館。
湖北省博物館也提到,衣冠不整者、醉酒者、攜帶易燃易爆及危險品者、攜帶寵物者禁止入內,請不要在展廳內使用閃光燈拍照、飲食、吸煙、喧嘩、玩耍嬉鬧。據楚天金報2011年8月報道,某外地女游客一家三口到湖北省博物館游玩,因其丈夫穿拖鞋被禁止入館,她與安保人員起了爭執。安保隊隊長稱,“我們已經在各大媒體上提示過,不準穿拖鞋進入博物館。”在警方協調下,該女士向安保隊員道了歉。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參觀禮儀”中提到,“希望您的穿著不要過于隨意”,許多文物對相機閃光“過敏”,尤其是書畫、古籍善本、織繡品等,請您在拍攝前關閉閃光燈。
針對游客參觀著裝事宜,奇聞事件記者采訪了三峽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方稱,一般而言,只要參觀者衣著不過分暴露,在大眾可接受范圍內,都是可以入館的。目前,穿短褲、吊帶者也可以進入。參觀時,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