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月15日,廣東廣州,天河客運站。女大學生孟雨背著背包、推著兩個行李箱,胸前還掛著兩包藥,足有6斤重。孟雨參加了廣東省多部門聯合舉辦的
1月15日,廣東廣州,天河客運站。女大學生孟雨背著背包、推著兩個行李箱,胸前還掛著兩包藥,足有6斤重。
孟雨參加了廣東省多部門聯合舉辦的“平安春運 帶藥回村”活動,活動方準備了超40萬片(瓶)的布洛芬等藥品,由返鄉客帶回,對接鄉村醫生或村委會。
春節回家的行李箱裝著鄉愁,還有對親人的愛意和關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春運采訪中發現,今年,許多年輕人的行李箱中裝上了健康包、藥品、抗原檢測試劑,有人甚至拖著半人高的制氧機輾轉上千公里回鄉。
2022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加強當前農村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部署加強當前農村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連日來,廣東廣州、云南昆明、貴州黔東南等地相繼發出倡議,動員帶藥返鄉、號召社會捐贈余藥。
這些裝在行李箱里返鄉的“特別禮物”,傳遞的不僅是藥品,還有人們的愛心牽掛與守望相助。
正在廣州讀研究生的孟雨,參與到公益帶藥活動中。她回一趟家并不容易,“家在廣東省云浮市的一個村,離廣州有300公里。我要坐5個多小時的車到市里,再轉大巴才能到村里,需要將近半天時間。”
“我是村里唯一的女大學生,對鄉親們的病痛感同身受。”孟雨說自己上學時受到鄉親們許多關愛,“現在我要盡自己所能幫助到他們。”
據孟雨所在村的村醫說,這些派發的健康包、帶回來的藥品可在村里的衛生室使用,能夠幫助解決村里一定程度的藥品缺口,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對癥下藥,減輕老人發燒、咳嗽等癥狀。
“帶藥返鄉”是緩解農村地區醫療物資供應短缺的手段之一。《方案》中提到,要加快防疫藥物生產,加強醫療物資準備。統籌縣域內醫務人員調配,結合鄉鎮衛生院服務人口和服務量,加大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配備力度。
在北京西站,穿著黃色羽絨服的陳婷,風風火火地趕著進站。她背著一個小包,拉著一臺有半人高的制氧機——這是她今年帶回家的唯一年貨。
“3年沒回黑龍江老家了。”陳婷在北京一家公司做行政工作。疫情以來,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她一直沒有回家過年。
雖然父母一直沒感染新冠病毒,她還是買了一臺制氧機。她要帶著這臺大機器,乘坐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再坐3個小時的客運大巴,才能到家。雖然辛苦,但她覺得“值”,她“希望制氧機永遠用不上,但有需要的時候能用上”。
20多歲的王俊婷在北京讀碩士研究生,她帶回家的行李里有新冠病毒的抗原檢測試劑。此前,她已經往老家寄了一大包藥。
“我‘陽了’之后,馬上督促我媽備藥。”去年12月底,她轉陰后,立刻給在貴州黔東南一個小鎮的家人寄去了一包藥。
后來,家人、親戚、朋友接連“中招”。王俊婷寄過去的藥派上用場,鄉親、鄰里互幫互助送藥、分藥,“大概有二三十人用上了這包藥。”
王俊婷一直在家族群叮囑大家備藥,但“他們更愿意相信短視頻謠言,像什么‘放鞭炮可以治新冠’”,她直言,“看來,科普不能放松,還要不斷給老家人普及防護常識”。
學醫的季逸對于科普更是得心應手。去年底,從學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回到老家山東滕州后,嚴峻的疫情形勢使她深感不能袖手旁觀。她主動找到村支部書記,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所學,幫助鄉親們“科學戰疫”。
“大家好,我是任前村的季逸,有需要咨詢的可以在線聯系我。”在村里的百人微信大群,她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并向大家科普防疫知識和防護方法,幫助村民了解和掌握科學的防疫知識。
農村地區重點人群防護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方案》提出,加快擴大農村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面,對重點人群實現簽約全覆蓋。通過電話、視頻、微信或線下隨訪等方式加強對居家治療觀察人員的健康監測、用藥指導、抗原檢測等服務。
對于年齡比較大的老人和特殊群體,季逸和村干部們一起上門給他們測量體溫、血壓,發放口罩、酒精和自制的防護知識手冊,為老人講解防疫知識和相關醫學常識。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有76個,疫情期間,他們全都走訪了一遍。
聽到鄉親們的一句“感謝”,季逸真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名醫學大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收獲。雖然很累,但她體會到一份前所未有的責任擔當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