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群余華扛起了鐵生,這是南陽迷笛令人動容的畫面之一。在剛剛結束的南陽迷笛音樂節上,一段短視頻刷屏——一名坐在輪椅上的樂迷被觀眾高高...
“一群余華扛起了鐵生”,這是南陽迷笛令人動容的畫面之一。
在剛剛結束的南陽迷笛音樂節上,一段短視頻刷屏——一名坐在輪椅上的樂迷被觀眾高高舉起,他邊看演出,邊振臂歡呼。
日前,奇聞事件聯系上當事人董宇。他今年23歲,來自河北廊坊。
他告訴記者,自己患有先天性腦癱,不僅腿站不起來,腦部和手的精細動作也受到了影響。平時,他很少打電話,臨時語言組織能力弱,他選擇用打字回復問題的方式,接受記者的采訪。
每隔個把小時,他會回復一個問題,回答中大段含有譬喻、情感的文字,從他不甚靈活的指尖下傾瀉出來。
董宇回憶,現場舉起他的那些人和自己并不相識,“他們只是覺得我坐在下面看不到,尤其一些歌最精彩的部分,他們不忍心我看不到。”
他還表示,自己對南陽這座城市最大的感受是暖心,“后來我才知道南陽是古城,就像一個慈眉善目的老頑童,在努力溫習年輕人的游戲,想和我們玩兒到一起。”
今年是他聽搖滾樂的第十個年頭。
在其他青少年朝氣蓬勃的時候,他被身體困在家中,曾感到自卑。偶遇搖滾樂后,他覺得一股力量在建立自己的意志,“我不甘心,我不服,我不覺得我的命運天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談及最近有人黑南陽的事,他說,“來的這四天,下了四天雨,最后告別的一天晴空萬里,這感覺很奇妙,下雨天留客,晴天路好走,至少作為樂迷,我相信這是天意和人心合二為一的約定。看到南陽被黑,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對話
【1】“誰都想看,他們不忍心我看不到”
奇聞事件:可以講講在音樂節中被人群舉起的始末嗎?
董宇:其實一開始我在人群之外,想走入人群但內心糾結,擔心自己滑著輪椅,一直往前擠會影響到其他看演出的人。但每一次有演出,總有身邊的人會問我要不要往前一點。
大家都互不相識,可能是覺得我坐在輪椅上看不到,尤其是到了一些歌的精彩部分,誰都想看,他們不忍心我看不到,就舉起我的輪椅。
奇聞事件:一直是同一撥人舉著你的輪椅嗎?
董宇:都是不同的樂迷朋友,大家互不認識,每個樂隊陪我的都不一樣。好多人舉完我之后我都沒來得及說一聲謝謝。
奇聞事件:被舉起時是什么感受?
董宇:一開始有點局促不安,因為我這個輪椅還挺重的,我怕累著他們。不過后來我能感受到,他們真的還挺快樂的,這種力量慢慢打消了我的愧疚,就一起飛唄,讓夢中的羽翼長出形狀。
奇聞事件:這是第一次去看音樂節嗎?
董宇:其實前年我就去過濟南的迷笛音樂節,只是當時是跟著一伙人去的,被保護得比較嚴格,我也不敢往人群里扎,那時就覺得,能在人群之外遠遠地看一下就好。但看著搖曳起舞的人群我十分羨慕,這一次,我想再自主一點,再瘋狂一點,看看用盡全力有多爽。
奇聞事件:這次是怎么決定來看南陽音樂節的?
董宇:我從河北廊坊坐綠皮火車過來,歷經18個小時,感覺挺刺激的。
【2】“家人不愿我承受陌生人的目光,但腳步已不可阻擋”
奇聞事件:平時喜歡聽搖滾樂嗎?
董宇:今年是我聽搖滾樂的第十個年頭了。青少年時期,別人都意氣風發,朝氣蓬勃,而我卻只能在家里無所事事,意志消沉。偶然間接觸到搖滾樂后,我心里感受到了一股力量——我不甘心,我不服,我不覺得我的命運天生就是這個樣子!我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建立我的意志,后來,聽音樂就成了我不可替代的習慣。
奇聞事件:最喜歡哪個歌手或樂隊?
董宇:我最近特別癡迷一個叫蘇紫旭的歌手,喜歡他身上自信、狂放、專注的勁兒,覺得他好獨特。最喜歡他的那句歌詞,“認定了唱這無用歌,奈何它長在這懸崖邊。”
我的微信名叫“死于黎明”,就是他正在創作的一張專輯。我覺得這個名字很有宿命感,雖然不知道前路有沒有終點,但是你只需繼續往前走,到最后就發現你可能不需要終點。你只需要保持你出發的動作,那個才是你生命力的展現。
奇聞事件:疾病對你的身體造成了哪些影響?
董宇:不只是腿,我的語言還有手部的精細動作都有一些影響。我的病學名叫“腦癱”,是生育時難產導致的大腦缺氧造成的,一部分神經系統損壞了。
以前我一直很自卑,覺得為什么是我?但現在覺得自己挺幸運,因為這種病也可能損傷智力,而我只是影響到運動神經,頭腦還能去感受,表達。
奇聞事件:家人朋友支持你去音樂節嗎?
董宇:家人是反對的,他們可能覺得我出去后,不健全的肢體被人看到會帶來一種羞恥感吧。我媽媽經常說,不愿意讓我承受陌生人的目光,同情也好,憐憫也罷。不過從我7年前第一次聽現場音樂開始,我就覺得,我的腳步已經不可阻擋。
但有不少遠方的朋友很支持我,在網絡上,我認識了寧夏銀川一個叫賀蘭山下的組織,群主姐姐總是鼓勵我,照顧我,帶我看演出,他們帶我走出了最懷疑自己的時候。這一次,他們也在營區為我搭好了帳篷,我覺得,朋友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底氣。
【3】希望從無障礙衛生間開始,讓更多殘疾人放心大膽感受世界
奇聞事件:作為參與南陽迷笛音樂節的樂迷,你的感受怎樣?
董宇:我這次來的感受主要還是溫暖和貼心,不僅限于迷笛,還有整個城市的氛圍。
從我個人經歷來說,我29號凌晨4點多到出站口,當時雨下得很大,正發愁怎么去現場時,扭頭一看就是穿紅色馬甲的迷笛志愿者,那種感覺就像膽小的人走夜路時,突然看到前面全是路燈一樣。最后離開的時,酒店里的前臺姐姐開自己的車把我們送到火車站。
這些當地的志愿者或服務人員雖然可能不是樂迷,我能感覺到用心負責,最關鍵的是,他們沒有把我們這幫喜歡搖滾的“瘋子”當成異類,這種感覺不是裝出來的,需要城市齊心協力,人和人彼此相信才會有這種效果。
來的這四天,下了四天雨,最后告別的一天晴空萬里,這感覺很奇妙,下雨天留客,晴天路好走,至少作為樂迷,我相信這是天意和人心合二為一的約定。看到南陽被黑,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奇聞事件:在音樂節被舉起的視頻火了,對此怎么看?
董宇:我非常感謝網友關注到我,希望能借著這一波熱度,提一個小建議。
這次我看到現場其實不止我一個坐輪椅的樂迷,有些雖然是暫時的外傷,但腿腳是一樣的不方便。但是我注意到,現場和露營區都是沒有無障礙衛生間的,帶馬桶的衛生間也沒有,所以我想建議之后的音樂節,哪怕只建一個這種類型的衛生間也好,也是一個在人性關懷方面巨大的進步。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數據,中國有接近一億的殘疾人,但是走在街上人們能看到殘疾人其實很少很少,為什么?因為大家由于身體障礙,本來就容易封閉自己,再加上有一些道路場所暫時沒有殘疾人便利設施。這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殘疾人出門越困難,就越不敢出去,越不出去,這些人的存在就越容易被忽視。
不如就從建設一個個無障礙衛生間開始,讓更多殘疾人能夠出門,到時候我們可以組成輪椅車隊,放心大膽地去現場,去感受世界,真正成為大家的一部分。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