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明節前夕,江蘇南通殯葬用品店鋪的經營者們仍在照常銷售此前已經備好貨的冥幣紙錢等,但他們不確定的是,執法人員會不會上門檢查制止。日...
清明節前夕,江蘇南通殯葬用品店鋪的經營者們仍在照常銷售此前已經備好貨的冥幣紙錢等,但他們不確定的是,執法人員會不會上門檢查制止。
日前,當地發布關于全市范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引發爭議。曾有經營者告訴南都、N視頻記者,他幾個月前就進了貨,目前存貨價值五六萬元,如果要全部報廢,“也受不了”。與此同時,網絡上有視頻顯示當地祭祀紙扎用品有兩層樓高,有網友認為在此情況下,通告要求存在合理性。
截至4月3日,對于這則通告實際如何執行,當地有關部門尚未做出正式的解釋和回應。不過,由此引發的社會爭論并未停止:封建迷信和傳統民俗如何界定?網上出現的兩層樓高紙扎用品是怎么回事?移風易俗、殯葬形式改革等官方政策與民間習俗,是否可以達到平衡?
殯葬用品店仍在照常經營
4月3日,在南通市經營殯葬用品的店鋪老板何升(化名)松了一口氣,他向南都記者透露,近日并沒有民政或市場監管部門上門檢查。
就在幾天前,他還在為價值數萬元的存貨發愁。3月25日,南通市民政局、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通告稱,為進一步推動該市殯葬改革,摒棄喪葬陋俗,倡導文明祭祀,凈化城市環境,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殯葬管理條例》《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全市范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
通告還表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違反本通告規定的,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會同同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并處制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告的內容上了網絡熱搜。有網友認為,此舉是出于消防安全、環境保護考慮;也有網友表示,在清明節等日子燒紙錢等行為是為了追思先祖,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以“封建迷信”一言概之。
網上討論的熱度持續不減,何升憂慮的問題更加實際。
3月27日,他向南都記者表示,他從網上聽說了這個通告,但還沒有收到有關部門的具體通知,冥幣紙錢等用品“暫時沒人問,我們還在賣”。何升說,這次政策很突然,這一行都是提前進貨,他的存貨包括冥幣、元寶、黃紙和紙扎用品等,價值五六萬元,如果要全部報廢,損失較大。
何升坦言,假如真的禁止銷售,他無非轉行做別的生意,但需求一直存在,而且網上也有相關用品售賣。有關部門加強對殯葬用品的管理,用意可能是好的,然而現實中有部分人的觀念尚未轉變過來,比如有些年紀大人的會覺得“活人花錢,死人也要花錢,新式的鮮花又不能當錢花”。除了紙錢,一些人還給逝者買衣服、空調、電視機等,用材有紙也有布。“大家都知道這些是假的,買的是心理安慰。”
27日,南通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回應媒體稱,該通告是從市場行為強調禁止制造和銷售,沒說禁止使用。
同日,南通市12345熱線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目前接到很多市民反映該政策問題,已將情況反饋給職能部門,職能部門會給答復。
家住南通市海門區的馮葉(化名)表示,當地清明祭祖的習俗是,清理墳頭草,把饅頭、糕點、水果等一樣一盤擺好磕頭,再把元寶燒掉。她現在依舊能夠買到紙錢等祭祀用品,“家里還有一些上海親戚也會回來上墳,如果買不到紙錢也很困擾吧”。
執法面臨界定依據模糊爭議
南通的通告中,“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界定是受到廣泛討論的焦點。
南都記者查詢《殯葬管理條例》發現,其中第十七條規定,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第四十條也有同樣的規定。不過,對于什么是“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上述兩個條例并未具體解釋。
這種界定不明的情形不僅僅出現在江蘇。例如,南都記者查詢到,2023年印發的《長春市文明祭祀工作管理辦法》對殯葬祭祀用品的生產、流通、焚燒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定,厘清了民政、市場監管、應急、公安、消防、城市管理、林業等部門的管理職責。
其中同樣表示,禁止生產、制造、經營、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祭祀用品。明知屬于無照經營行為而為封建迷信殯葬祭祀用品提供經營場所,或者提供保管、倉儲等條件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按照《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規定,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處5000元以下的罰款。不過,何為“封建迷信殯葬祭祀用品”,亦無具體規定。
對此,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朱晉峰從法律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殯葬管理條例》《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這兩部條例是當地推進殯葬改革的執法依據,也是社會公眾實施殯葬活動的指引。根據一般法律解釋原則,在兩部條例沒有明令將冥幣紙錢確定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前提下,相關管理部門如果擅自將其確定為迷信用品,有可能存在超條例范圍執法的問題,這就可能與針對執法機關而言的“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為”、針對社會公眾而言的“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等精神存在一定沖突。因此,將冥幣紙錢等定義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做法在合法合理性方面存在較大風險。
朱晉峰說,執法機關在執法時,應當給予社會公眾一定的預期,而不能“硬著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以南通禁售冥幣紙錢的通知為例,其發布時間為清明節前,對于商家而言,其可能在通知發布前已經備足相應貨物;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其可能已經在通知發布前就準備好冥幣紙錢,安排好行程,等待清明節去祭奠。
“執法的時間、空間等選擇也很重要。否則即使出發點、目標是好的,但也可能會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激發矛盾,導致在執行時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他表示。
在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解釋何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情況下,執法機關的執法確實會存在較大問題,容易造成執法無據的情況出現。朱晉峰認為,相關部門可以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明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范圍,但在制修訂過程中更應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意見。
也有殯葬管理地方性法規進行了較為明確的界定。《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條例》規定,禁止在喪事活動中擺放、焚燒冥幣和紙人、紙馬(牛)等扎糊的封建迷信喪葬用品,或者從事扮巫婆、神漢等封建迷信活動。《重慶市殯葬管理條例》稱,禁止制造、銷售陰幣、冥幣、紙扎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天津市殯葬管理條例》規定,禁止在街道、樓群等公共場所停放遺體、搭設靈棚,擺放或者焚燒紙牛、紙馬等迷信用品,進行吹打念經、拋撒紙錢等迷信活動。
祭祀中的民俗文化
雖然上述地方性法規將部分殯葬用品定義為封建迷信喪葬用品,似有執法依據,但也有網友質疑,如何區分封建迷信和民間習俗?
《禮記·祭統》有言,“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根據文化學者的研究,祭祀正是中國數千年維系社會結構的重要基石。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劉曉剛向南都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尞,從甲骨文就出現的漢字,代表燒柴枝而祭的意思。中國人注重心懷感恩,通過香燭冥鏹等外在形式紀念祖先,已成為延續幾千年、有信史可考的風俗。說冥幣紙錢是迷信用品,比較牽強。
劉曉剛告訴南都記者,“如果有人企圖從中達到金錢、運氣等具體的利益,這種是迷信”。他覺得,以前民眾知識水平普遍不夠會迷信,現在隨著教育水平提高,迷信行為大大減少。
在南通的地方政策引發爭議后,網上又流傳著祭祀燒紙的現場圖片視頻,疑似指向南通。有視頻顯示,祭祀紙扎用品有兩層樓高。此前南都也報道,南通當地稱紙扎為“扎庫”,所扎房屋高可逾丈,內里陳設俱全,可容人在其中活動。
南通市民馮葉說,她見過的扎庫一般是兩層,高度和平房一樣高,里面有隔斷,有門有家具,小孩可以在里面鉆來鉆去,“以前用蘆葦糊紙做,現在也有用木條做的更結實”。
不過,她提到,現在很少使用,“這兩年村里好幾個老人去世,沒聽說有人燒這個。”馮葉告訴南都記者,一個扎庫不到二十分鐘可以燒完,村里都是在空地田野焚燒。
另一位南通市民劉莊(化名)向南都記者表示,最近網上出現的巨型樓庫,他在南通40年都未曾見過,“而且樓庫在南通不會出現在街道上,而是定做好直接送去指定地點焚燒”。據劉莊觀察,在城市因為無處可燒,這類東西幾乎看不到;鄉下“只是逝者去世時和大周年使用,在農田里燒”。
經營殯葬用品的店鋪老板何升也證實,網上流傳的兩層紙扎房子,不是清明使用(清明節燒冥幣、元寶為主),一般為逝者大周年,比如十周年、二十周年才出現。“有些人家有錢,提前找人手準備,有的還做幾套。”他表示,因為需要找個較大的空間搭棚做,目前城市基本沒有這種地方,“鄉下可以,在農田就行,燒完把灰埋掉”。
由此可見,南通舊時“扎房屋高可逾丈”的現象已大大減少。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陸曉云曾著文稱,“中國的紙扎藝術起源于古老的巫文化,用紙扎來祈福和祭祀的歷史相當久遠”。
以前,南通人去墳前祭拜時會攜帶紙俑、紙制飲食器皿、紙糊靴帽衣箱等。隨著政府力倡從簡辦喪,南通人也逐漸移風易俗,但給先人燒紙質祭品的習俗“在南通仍未能絕跡”。陸曉云認為,用喪俗藝術來悼念死者,對南通百姓來說,能起到安慰和調節傷感的作用。
對“作為結合于喪葬和祭祀的紙扎藝術”,工藝美術史學者張道一這樣評價:“因為它是長期以來所積累起來的一種文化,即使帶有落后的一面,也不能據此加以簡單的否定。”
實際上,紙扎藝術已經被現代人揚棄繼承。例如,在江蘇張家港,蘆葦早期用來扎庫做祭祀用品,后來出現蘆葦草棚、蘆花蒲鞋,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
在江蘇常州,年輕時做過扎庫的民間藝人現在制作傳統手工藝術品兔子燈,受人歡迎。2014年,荔浦紙扎工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遺名錄。2019年,靖港紙扎被列入長沙市非遺代表性項目。
焚燒冥幣紙錢的消防壓力
南通的政策一出,也有網友從消防安全和城市環境角度表達對焚燒殯葬用品的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燒冥幣紙錢易引發火災,也有人覺得燒冥幣紙錢會污染環境。
在對環境的影響方面,朱晉峰稱,制造、銷售、焚燒冥幣紙錢等殯葬用品對環境會造成一定影響,但較為有限。“當然,前提是,制造、銷售、焚燒冥幣紙錢的企業、個人能夠遵守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他表示,執法機關要對制造、銷售企業加強監督檢查,同時要對制造技術進行提升、改進,采取更為環保的方式進行。對于焚燒冥幣紙錢的個人,要加強環保方面的引導、宣傳、規范、監管。
對于消防安全,劉曉剛對南都記者表示,有關部門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要善于引導,做好消防宣傳。“焚燒紙質祭品可以配備簡易爐子,把祭品放進爐子燒,防止風吹散。離開時所有火種應清理掉。”朱晉峰也建議在一些祭祀活動集中的地方安放鐵皮焚燒箱等,方便群眾祭祀的同時,可以有效防止火災等安全事故的產生。
當前,全國森林草原防滅火形勢嚴峻復雜。3月22日,民政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召開2024年清明節祭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清明節祭掃安全管理與服務保障工作,要求加強墓區集中祭祀點、散墳墓地、林緣地帶等高風險區域隱患排查整治,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為火隱患。在森林草原防火關鍵期,采取超常規措施,嚴管嚴控森林草原防火區內墓地和零散墳頭焚香點燭燒紙、燃放煙花爆竹等野外用火行為。
各地也如往年一樣,加強了對文明祭掃的宣傳力度。南都記者留意到,對于在山林等區域的焚燒紙錢行為,相關政策會嚴格得多。
北京通州,市民在樹林內點燃紙錢祭祀,引發火災。
3月29日,北京市通州區有兩起因祭祀引發火災的違法案例,其中一起發生在路邊草坪處,一起發生在樹林內,總共3人被行政拘留。30日,海南三亞市發布通告稱,清明節期間氣候干燥,容易引發火災,墓區內禁止攜帶煙花鞭炮、紙錢等易燃祭祀用品。31日,湖南省森林防滅火指揮部發布2024年森林禁火令,即日起至4月30日,該省境內所有山林及距離林緣30米范圍內,嚴禁在進行祭祀活動時點燭、焚香、燒紙、燃放煙花爆竹、焚燒垃圾、放孔明燈等用火行為。
南都記者查詢到,近兩年,各地都有市民對焚燒冥幣紙錢影響環境的投訴。而這些案例大多發生在小區內外、道路邊,各地多以宣傳、勸阻為主。
例如,遼寧大連甘井子區南關嶺街道辦對轄區內某小區外焚燒冥幣的現象回應稱,一是加強巡查,一經發現立刻制止;二是持續倡導文明祭祀。吉林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對轄區某道路燒冥紙行為表示,巡查發現會及時制止,對群眾不文明祭祀行為進行勸阻,同時加強線上線下宣傳。
有基層民政部門回應市民訴求時表示,喪葬習俗是個社會問題,加之受長期傳統思想影響,“要徹底轉變群眾觀念還需一個過程”。
朱晉峰認為,與其完全禁止,不如放開但嚴格規范這些活動的進行,可能更為有效。比如,合理規范焚燒冥幣紙錢等活動,明確時間、地點。
在持續多日的爭議聲中,4月3日,南通12345熱線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該政策調整的通知,具體以官方發布信息為準。
上一篇:男生在工位上養了一整株月季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