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明時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從自然節氣來看,正是踏春好時節;從人文情感來看,清明節承載著祭祀先祖、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解放日報·
清明時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從自然節氣來看,正是踏春好時節;從人文情感來看,清明節承載著祭祀先祖、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2023清明奇妙游》將于4月4日19:30在河南衛視、大象新聞全網平臺播出。
節目延續“奇妙游”系列形式,借用“曲水流觴”的藝術表達形式,通過網劇串聯,進入幾個不同時空,融合詩歌、繪畫、典故等,演繹魏晉、唐、宋等不同時代的清明故事,體現清明的情感承載。
音樂小品《早春奇遇》,選取《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等宋代畫作,講述一個“清明穿越古畫世界”的奇妙故事。
節目從蘇州園林開啟。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氣溫轉暖,雨水充沛,適宜農業播種,明媚的春景、清朗的天空也讓人心生喜悅,正所謂“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女子群舞《最美人間四月天》中,舞者身著典雅柔美的旗袍,穿行、舞動于四月的蘇州園林間,展現出不失現代色彩的東方古典氣韻。歌曲《一盞清歡》融入微縮景觀等視覺形式,呈現剛剛申遺成功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帶觀眾邂逅“茶圣”,品讀“人間有味是清歡”的中式哲學。舞蹈《洛水伊人》取意《詩經·鄭風》中的名篇《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節目拍攝于浙江麗水縉云仙都景區,展現魏晉南北朝時代背景下女子長袖善舞的情景。
用舞蹈講述伏羲畫卦這一上古神話。
音樂小品《早春奇遇》,則將《清明上河圖》《貨郎圖》《踏歌圖》等宋代名畫立體“活化”,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國風樂團自得琴社,都變身為“畫中人”,還穿插了音樂《丹青之歌》,多種元素碰撞成一出雅俗共賞的好戲。“我們希望能夠展現出宋畫那種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贊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價值的積極情感。在制作中用當代視覺語言,展現古意,營造出獨特的審美趣味。”總導演路紅莉介紹。
在《2023清明奇妙游》中,導演團隊的創作題材進行了更大范圍的拓展,并首次攝制少數民族歌舞作品。主創們聯動新疆哈密,共同帶來舞蹈《伊州長歌》。節目從唐代名畫《搗練圖》中汲取線索,通過一匹白色絲絹的生產、運輸和貿易過程,展現文化的互通互融。舞蹈以獨具風情的新疆舞蹈為載體,在新疆哈密鳴沙山、大海道、胡楊林、幻彩湖、東天山等多個景區完成拍攝。
舞蹈《洛水伊人》,在浙江麗水縉云仙都景區取景拍攝。
此外,繼講述“盤古開天”的舞蹈《天地興·萬物生》后,此番也將帶來以中國古代神話為題材的現代舞作品《伏羲畫卦》。舞蹈依據“伏羲畫八卦”的傳說,以男子獨舞的形式,演繹人文始祖頓悟宇宙人間的法則,詮釋中國古代特有的生命哲學。
《2023清明奇妙游》將通過多種節目樣式,講述清明節的節氣概念和人文風俗,傳遞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