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歲江西女孩何紅宇在潿洲島失聯已三年半。4月11日,何母稱,女兒不會被騙去國外傳銷或參與電詐,她不相信女兒會自殺,心里面覺得她還活著
19歲江西女孩何紅宇在潿洲島失聯已三年半。4月11日,何母稱,女兒不會被騙去國外傳銷或參與電詐,她不相信女兒會自殺,心里面覺得她還活著。
潿洲島,這個位于廣西北海的景區,火山噴發堆積而成的美麗海島。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里,成了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
短短一周內,先后有兩個女孩在潿洲島失聯,至今沒有回到家人身邊。
這兩個女孩,一個是22歲的龍其樂,來自四川珙縣,是教育機構的一位老師,自幼喜歡畫畫,喜愛小動物,在外人眼中,是個陽光開朗的姑娘。
昨日下午傳來惡訊,她的遺體已經被找到了......
另一個女孩,是19歲的何紅宇,來自江西萍鄉,是名復讀的高三學生。今年高考時,她超過了二本線,覺得不理想,決定復讀重考。
事發的8月25日,家人以為她在出租屋學習,沒想到她去了廣西潿洲島。晚上8時許,她帶著帽子背著包包奔跑的身影,消失在監控里后,再也不見蹤影。
警方在她留宿的客棧,發現了字跡潦草的遺書。
對于自己的女兒,母親坦言,平時和女兒溝通比較少,因為高中很緊張,女兒很少回來,但她堅決不相信女兒會輕生。
“我不相信她會輕生,她很熱愛生活,一直跟我說,想復讀考更好一點的大學,可以不用那么多錢,因為家里還有妹妹。”
在家人和朋友眼中,何紅宇一直是開朗樂觀的代名詞。
但在女孩的遺書中,她卻這樣寫道:
其實我從十歲時就一直對死亡充滿憧憬,我的時間是我所到的罪惡。我總是在想我為什么要存在?為什么要出生?我總是想到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我難以體會到,后期的共情力幾乎全無,我甚至無法摸著良心說我愛你們,因為愛是不會傷害的。你們是我最大的牽掛,居然要讓你們白發人送黑發人,真是造孽!我的遺志是希望你們幸福地活下去,所以請盡快消化悲傷啊!直到最后一刻也吸了你的血,花錢就是吸血吧。
最后的最后,女孩留下一句:
“對不起了媽媽,生了我這么個怪物會讓你很難過的,但我確實不適合活在這世上,別浪費資源找我。”
很難想象,一位才19歲的年輕女孩,會在遺書中自稱是“怪物”。
22歲的龍其樂家人說她很陽光開朗不可能自殺,但有目擊者稱當晚看見她在路邊,手里點著煙,像是哭著往前走。
女孩舅舅卻回應說在家里她不抽煙,沒聞到過煙味。
乍一看,這兩位女孩很相似。
都是在家人面前陽光開朗,從未流露過輕生的想法,所以,兩家才會那么強烈否認女孩會選擇自殺。
生活中的許多時候,我們都會在親近之人面前維持陽光開朗的模樣,像個會發光發熱的小太陽。
但面具戴久了,自己會忘記該怎么把面具取下。以假亂真到,我們的親人都無法分辨出本來的面目。
而在這么熟悉我們面具的親人面前,又怎么能摘下面具,怎么敢摘下面具,露出赤裸裸難看的傷疤呢?
“會嚇到他們的”“我是個怪物”“算了,沒有人能救我”……
于是,便習慣了人前歡笑做人,人后暗自神傷。
但是,長此以往,怎么能撐得下去呢?
發生在潿洲島的兩起女孩失聯案,還是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看見了這樣的真相:我們眼中的孩子,和外人眼中的孩子,并不一致。我們認識的孩子,和孩子真實的自己,并不相同。
我們和孩子之間,不僅隔著20多年的時光,還隔著兩代人的萬水千山。盡管,我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愛我們的孩子。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愛,并沒有抵達孩子的心。
而每一次他們所說的“我很好”,往往都藏著一句“我已經很不好了”,甚至是,“救救我吧!”
這種親子間的隔膜,并不是他們結交了怎樣的朋友,有著哪些未來的打算,懷揣怎樣不愿訴說的隱私,隱藏哪些無法言說的傷痛。而是,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在腹背受敵的絕望之谷,我們的孩子自動屏蔽了向我們求助的信號。
他們寧可以自傷或被傷的方式,承受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不愿把我們——生養他們的父母,視為最信賴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這樣的局面?
哈佛大學有一項史上最長也最出名的研究,叫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始于1937年,通過對一群年輕人的跟蹤隨訪,拷問這樣一個終極命題:
人生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哈佛大學幾代學者的研究證實:
人生的幸福感,源自于愛。
不是對工作的愛,對成績的愛,對榮光的愛,對權力的愛,抑或對某個體制或某個政黨的愛,而是對人的愛。
那些你從生命中重要之人身上獲得愛,以及對這些人的愛,和在這些愛中建立堅韌而持久的聯系,才是一個人活下去,活得好,活得幸福的秘籍。
而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和父母的良好關系,是父母充分而沒有條件的愛和信賴。
幸福,就是愛。僅此而已
這就是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的最終結論,答案簡單到令人吃驚,又深刻到讓人無可辯駁。
研究還證明,每個人一生,都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但真正能挺過黑暗和絕望的人,不是一小生活在清單式的馴化里,因被過度教育而看起來獨立自律的那些人,而是真正被愛過的人。
真正的堅強和獨立,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被愛過。
因為,唯有被樂觀而溫柔地善待過,真實而理性地引領過,在遭遇絕望和傷害時,你才能心懷希望地面對生活。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被愛和信賴滋養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煙火氣。
這種熱愛的氣息,是比考試、成績和面子重要100倍的事情,是一個人掉進黑洞時自我搭救的階梯,更是一個人從不幸變得幸福的奇跡。
不可否認,父母對孩子都是一片拳拳之心,然而有時煞費苦心,結果卻很不如意。這主要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系。
那么,我們家長如何做,才不會造成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呢?
善于傾聽,坦誠相待
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一個純真無暇的世界。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和孩子根本溝通不來。
那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因為我們會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里來,回家對孩子缺少耐心,不覺中將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其實,親子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我們也可以主動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和重視時,就會更加關注父母的情緒,變得更懂事和體諒父母。
發現優點,學會鼓勵
遙控器好好的,你非得把它給拆開,現在修不好了吧?你看看你,拖個地都拖不干凈,真不省心!都這么大了,也不知道收拾自己的玩具!
我們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他們自然非常渴望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鼓勵。
我們應該充分給予孩子試錯的勇氣,讓他慢慢地嘗試。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失誤,我們就否認了他所有的能力。否則,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一點用處都沒有,甚至會排斥接觸新事物。
更何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最堅強的后盾。
尊重隱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父母覺得:我生你養你,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又什么事情都不愿和我說,我向班主任偷偷打聽一下你的情況、偷偷看下你的日記怎么了?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
當孩子不愿溝通時,我們可以慢慢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無論如何,父母也不應該背著孩子窺探他的隱私,更不應該咄咄逼人、刨根問底,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
其實,孩子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他愿意告訴你,那我們要把孩子的信任當成禮物,加以珍視。
創造有愛的環境
家庭生活中總是避免不了爭吵,但是,當激烈的爭吵成為一個家的常態,孩子的內心只會被陰影塞滿。
在爭吵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深處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或多或少存在性格上的缺陷,甚至不信任他人,產生社交恐懼。因此,孩子心里有什么事情時,就更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
家庭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的傾心付出。
海豚君也希望家長們能夠早日找到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走進孩子的內心。
歡迎關注“海豚世界”。這里百萬媽媽的共同成長社群,提供眾多媽媽自我提升干貨(情感婚姻、育兒等),定期邀請專家進行指導,并聚集眾多優秀美媽一起交流學習,最有趣有料的線上和線下活動,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