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擁有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流傳到今天,有許多古國在歷史的某一時期鼎盛一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但是卻又在歷史的進程中突然神秘消失。其中
擁有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流傳到今天,有許多古國在歷史的某一時期鼎盛一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但是卻又在歷史的進程中突然神秘消失。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理、夜郎、樓蘭三個古國。
大理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云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大理的開國之君是段思平。大理這個國號還有著一段不尋常的來歷。《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在進兵時,找不到渡口過河,正在危難之際,遇到了一個“披纓浣紗婦”給他指點迷津,并且叫他建國后把國家命名為“大理”。
但是,這只是一個傳說,在史書中,記載了段思平取大理作為國名的用意。他改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系,以穩定統治基礎,富國強兵。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國的國力與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八個字可以充分的說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廣人庶,器械精良”。
經濟的發展源于農業的發展,那時的統治者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使大理的農業與中原地區水平基本相當。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見到了“灌溉之利達于云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頃”的景象。大理的畜牧業也很發達并產良馬,每年都有數千匹精壯的馬匹被運到內地販賣。
但是這種繁盛局面并沒有持續多久,大理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段思平所分封的諸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治,但是也給后世的帝王們帶來了統治危機,諸侯據地自雄、王室力量極大削弱。
繁盛局面并沒有持續多久,大理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各封建主和貴族在經濟和政治得到鞏固后,開始出現爭霸的局面。大理國形成了“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干戈日尋,民墜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不僅內部統治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又受到外族部落的入侵。
大理國就這樣在內部的統治危機與部族的叛亂中國勢疲敝,逐漸走向衰落。蒙古滅金之后為了對南宋形成兩面包抄的夾擊戰術,決定先征服大理。1253年,忽必烈率領率領10萬大軍,分兵3路進攻師南下,長驅直大理國入,大理國內各部落紛紛投降。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國君段興智棄城而逃。1254年,蒙古大軍活擒段興智,存續300余年大理國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