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國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一段歷史了,不管你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肯定都不會陌生,畢竟關于三國的書籍和影視作品太多,你想不了解都難。不過三
三國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一段歷史了,不管你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肯定都不會陌生,畢竟關于三國的書籍和影視作品太多,你想不了解都難。不過三國時期,魏國、吳國和蜀國人口到底各有多少呢?曹操稱自己有80萬大軍是真的么?蜀國大概只有28萬戶,就算兵和民1:2來算,那魏國就有160萬戶了,真實這樣想打下蜀國也不需要花這么長時間了吧。
三國時期,魏蜀吳鼎足而立。
一、疆土數據
魏國的疆域占有整個華北地區(qū),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南與孫吳對峙于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于秦嶺、河西一帶。立國后有87郡及十二州,十二州分別為: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北部)。據有關文獻記載,公元262年,魏國的國土面積達291萬平方公里,是三國中統治面積最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zhàn),再加上天災頻頻,人口空前減耗。后來,董卓亂京,火燒洛陽,據記載:“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青州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冀州)得戶三十萬眾”(只及東漢時的二十分之一)。人口減損之多,可想而知。
三、人口統計
曹操得勢后,廣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募流民。這使得黃巾之亂中的無所事事的農民又投身到農業(yè)中,農業(yè)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fā)展。據記載:“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資食有儲,而無水害”。曹操對農民的稅收也比較低,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此外,絲織業(yè)也得到復蘇。而被董卓燒毀的舊都洛陽,到公元240年時已成為“其民四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方會利之所聚”的繁華的大都市了。
蜀國所在號稱“天府之國”的益州,在諸葛亮“唯勸農業(yè),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的政策下,農業(yè)畝產量大大提高。紡織業(yè)也得到大力發(fā)展,久負盛名的蜀錦遠銷魏、吳兩國。成都已是“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的大都會了。當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降書中說:“百姓布野,余糧棲畝”,“米四十余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
吳國立國之初,北方人民躲避戰(zhàn)亂南下,帶來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擴大了耕地面積;又由于實行屯田和興修水利,農業(yè)生產得到發(fā)展。此外,武昌的冶鑄業(yè),沙中(今江蘇常熟)的鹽業(yè),三吳的絲織業(yè),侯官(今福州市)的造船業(yè)都有很大發(fā)展。吳都建業(yè)有大市、東市,商業(yè)繁盛。據記載:“富中之氓,貨殖之選,乘時射利,財豐巨萬”。
因此,綜上所述:蜀國人口約有28萬戶,士兵人數約10萬。 吳國人口約有52萬戶,士兵約23萬。魏國人口約有103萬戶,士兵約50萬。自古有言:“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看來,所言非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