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以外還是有很多外族的,而且胡人更是趁八王之亂滅掉了西晉王朝。為什么在三國時期胡人沒有發(fā)動入侵呢?可能但是當時
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以外還是有很多外族的,而且胡人更是趁八王之亂滅掉了西晉王朝。為什么在三國時期胡人沒有發(fā)動入侵呢?可能但是當時外族實力太弱,而且魏蜀吳一直也在打壓外族,只不過這段歷史被提及的很少。按照當時外族的實力來說還沒辦法搶奪中原這塊蛋糕。八王之亂也是沒有辦法,各方勢力都是最虛弱的時候才會被胡人趁虛而入。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后,先是董卓亂政,緊接著就是各路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再后來就是魏蜀吳三國的大戰(zhàn),可以說,漢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紛爭不斷的亂世。
這個時候,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外族大面積的入侵?
奇怪的是,等到司馬炎一統(tǒng)天下后,西晉王朝司馬家族內部爆發(fā)了“八王之亂”,這就被胡人趁虛而入,掀起華夏最黑暗的一段歷史——“五胡亂華”,西晉王朝也被胡人所滅。
當初漢末群雄逐鹿中原,正值天下大亂之時,胡人為何沒有趁虛南下?
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外族實力尚且不足。
漢末三國混戰(zhàn)時期,外族的實力尚且不足,無論是人口,還是武器設備,都處于發(fā)展階段。
在漢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漢王朝嚴重打擊,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族,基本是內部分裂,混亂不堪,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戰(zhàn)斗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較分散,各自為政,一盤散沙。
武器方面,由于漢族與外族的融合還沒有開始,外族缺乏重要的鐵材,導致武器設備都很落后。
第二:對外族一直強硬,以及打擊力度大
魏蜀吳三國雖然各自為政,之間也有大戰(zhàn),但是對待外族卻是一直的強硬。
曹操北抗匈奴,孫權滅百越,劉備西抗羌戎,基本上算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魏蜀吳三國都在不遺余力的打擊。
漢末的張奐、公孫瓚、董卓等,曹操時期的田豫、牽招、梁習等,屢破烏桓、鮮卑等外族,對外戰(zhàn)爭中,少數(shù)民族在曹魏手中一直沒有討到便宜。除此之外,曹魏名將毌丘儉兩次出兵討伐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
第三:曹魏和西晉初期勢大,外族無人能敵
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就大力發(fā)展經濟,對內屯田,重視農業(yè),興修水利,于此同時,對外意圖消滅蜀漢和東吳。在經歷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有作為的皇帝之后,曹魏的實力可以達到了巔峰。
曹魏曾多次派名將鎮(zhèn)守北疆,征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阻擋了胡人的南下和騷擾。到了司馬氏奪權,司馬家族亦也是人才輩出,哪怕是在西晉發(fā)生秦涼之變,鮮卑首領禿發(fā)樹機發(fā)起聲勢浩大的反抗晉王朝的戰(zhàn)爭,最終還是被晉將馬隆所敗,旋即為叛徒所殺。
在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很有殺傷力。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統(tǒng)一六國為今后的度量衡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但是同時他又是一名暴君,焚書坑儒這些事情是血淋淋的,還有兵馬俑,被稱為奇跡,但是當時所付出的代價是不可估量的,以前一貫認為兵馬俑是陪葬品,但是現(xiàn)在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說起秦始皇兵馬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這個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引來世界各國的游客前來觀看。這不僅僅因為秦始皇兵馬俑本身的龐大和神秘,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它是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陪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fā)現(xiàn),1987年,兵馬俑坑以秦始皇兵馬俑坑命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自此,兵馬俑坑的盛名遠揚世界,其作為秦始皇陵的附屬也被定性下來。
但人們都說,歷史是人人打扮的小姑娘,這看似既定的事實還真有學者提出異議,不管可信度有多少,讓咱們暫且先來看看這幾大原因:
一、 秦始皇的陪葬品不該這么鮮艷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兵馬俑里面的人俑、車馬俑等大都十分鮮艷,顏色多的可達十幾種,即使是現(xiàn)在大多看起來已經呈現(xiàn)的是灰色,這也是歷經千百年氧化的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朝是一個崇尚黑色的國家,希望用黑色克周朝的“火”,如此鮮艷的兵馬俑坑,未免與秦朝的特點有點不搭。
二、 車馬俑違背了車同軌的規(guī)定
秦始皇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還因為他頒布的一系列政策為社會的發(fā)展和民族的統(tǒng)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其中就有一條規(guī)定是:車同軌。但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車同軌的特點,秦俑坑里出土的車輛車軌的寬度從一米到一米五不等,這就沒有按照車同軌的規(guī)定來。
三、 一千五百米的距離不容忽視
據(jù)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秦始皇陵位置距離秦始皇兵馬俑的距離足足有一千五百米,并且兩者之間并沒有任何的地下通道等連接處,所以,如此遠的距離也是不容忽視的。
綜上所述,秦始皇兵馬俑的身世還真可以在歷史學習中再搜羅線索,細細品味,畢竟,人類文明就是在相互質疑和討論中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