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所有人都向往詩意的風景,但這一切都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共同維護。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十一長假期間,騰格里沙中大片用于治沙的植物被自...
所有人都向往詩意的風景,但這一切都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共同維護。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十一長假期間,騰格里沙中大片用于治沙的植物被自駕游的越野車碾軋,引發關注。
10月7日,新京報記者從事發地位于阿拉善盟·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基地獲悉,此次長假期間,確有基地造林區中大量用于治沙的花棒樹被碾軋。目前,工作人員正在緊急修補被車沖斷的圍欄并補種植物,毀壞的面積及數量還在統計中。
10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有關人員也對媒體表示,碾軋行為可能違反了《森林法》相關規定,目前當地林草局正在積極跟進調查,核實具體情況。
騰格里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沙漠化防治一直是騰格里沙漠周邊縣市的重要課題。
2017年中國綠化基金會在阿拉善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生態治理區進行了百萬森林計劃——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林項目。截至目前,項目已有超過80萬人次捐款。而本次被碾軋的花棒樹正是該項目的重要植物之一,用于營造沙漠鎖邊灌木林,阻止騰格里沙漠的擴張和侵蝕。
從網傳圖片可以看到,沙漠中出現車輛行駛的痕跡,有綠植被車輛碾軋倒伏在沙漠中。這些看似稀疏的花棒樹非常寶貴,一般需經過三年的精心管護,才能保證它的存活率,已足見治沙之難。而花棒樹被碾軋后的存活概率也很低,只能補植。
可見,越野車并不是碾軋了幾株植物那么簡單,而是事實上對沙漠化防治工作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更增加了治沙的難度。這也是這些稀稀疏疏、倒伏于沙面的植物,看著如此讓人心痛的原因。
之所以遭碾軋,據工作人員分析,可能是為了“抄近路”。事實上,基地邊上就有一條柏油路,但就是擋不住一些人,為了少走兩步路,以如此輕飄的原因,對著這些珍貴的植物踩下油門。如調查核實該行為確已違法,當事人被依法追責也是咎由自取。
但與此同時,該事件也暴露了野外植被保護的難題。這些植物往往分布在遠離城鎮的地方,甚至是無人區,它們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但卻非常容易遭受破壞,追責也困難重重。
比如,新聞里的生態公益基地,四周都被鐵絲護欄圍住、不允許車輛進入,但由于事發現場附近并沒有監控,要想找到強行闖入的車輛也很困難。因此,該事件很有可能面臨追責困境。
而近些年,類似事件也并非個例。此前的一些事件之所以被發現、當事人被處罰,是因為恰好被拍到了視頻,甚至是因為當事人自己發視頻出來“炫耀”??梢韵胂螅阽R頭之外的廣大區域,類似的事情還有多少,追責又是多么困難。
這同時也是因為野外自駕游越來越流行,但一些人的生態意識卻未跟上,對野外自然生態缺乏了解也缺乏敬畏,對自身行為的危害不以為然,加之沒有足夠的監督措施,所以很容易放縱自身的行為。
客觀來看,由于沙漠面積廣且不宜人居,像城市空間一樣配備密集的監控設備并不現實,也很難面面俱到。因此,生態保護相當程度得依賴游客的自覺,而這時候人們有沒有足夠的素質和認知就格外重要。
《防沙治沙法》就曾規定: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防沙治沙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沙治沙意識,提高公民防沙治沙的能力。
尤其在自駕游十分流行、生態破壞行為多發的今天,通過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防沙治沙認知,已經成為一種當務之急,也應當成為相關部門的一項重點工作。
所以,相關部門不妨常態化借用各種多元化的信息形態,讓生態理念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背景板。景區、生態保護區,也應當因地制宜地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防沙治沙的知識。
比如,在游客進入生態脆弱地區的同時,就應當各種形式進行充足、明確的危險行為預警,告知哪些行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并會帶來何種后果,通過更加密集的信息傳遞,讓防沙治沙理念入腦入心,也能知曉并體諒防沙治沙之難。
人們應當明白的是,在荒無人煙的野外,并不代表可以“無拘無束”,尤其是那些生態脆弱的地方,自己的任性而為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壞。所有人都向往詩意的風景,但這一切都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共同維護。那些任性甚至是違法的行為,還需盡早收斂。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