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關(guān)端午的故事,想必大家有的很熟悉,比如紀念屈原,有的可能知道,比如水心鏡傳說,有的可能都不知道,比如賴長的科學試驗。若是了解端午...
屈原
在這個時代里,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它面對著來自強秦的壓力,同時也擁有一統(tǒng)天下的本錢。《史記》記載,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可知他曾一度深得楚王重用,在國家內(nèi)政、外交上都有所作為。據(jù)說,楚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和他位處同列的上官大夫見獵心喜想據(jù)為己有,但屈原沒有給他。上官大夫由是懷忌妒之心,向懷王屢進讒言,說屈原每造成一令,就自矜其功,說是“以為非我莫能為也”,這些讒言激怒了楚懷王。最后“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在政治上遇到了重大挫折。此后,他一步步被動地慢慢離開了政治中心,而楚國也國勢日蹇。曾重用屈原的楚懷王入秦成婚,一去不返。頃襄王繼位后信用宵小,荒淫無度。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楚頃襄王逃亡陳城,茍延殘喘。屈原在朝中則不斷被排斥,甚至被放逐在外,最后于公元前278年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強調(diào),屈原是“在感情方面發(fā)展的純粹的詩人”。這是屈原在同時代人中最特殊的地方,也是屈原之所以成為屈原的根本點。屈原是一位大詩人。他胸懷“美政”的理想,在現(xiàn)實政治中卻處處受到排斥,平生抱負不得施展;面對自己的祖國日見侵凌,他熱愛自己的宗祖之國,卻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他悲憤楚國百姓于現(xiàn)實生活的艱辛,詠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卻不能不眼看著朝中宵小橫行,“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他高尚其志,卻屢為宵小中傷。可想而知所有這一切對他內(nèi)心造成的創(chuàng)痛是何等深切。即便如此,屈原仍舊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肯委曲以求全。在《離騷》中,他寫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承受的所有的失敗和痛苦,都被屈原轉(zhuǎn)化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這份原動力,最終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在今天的中國,提起端午節(jié),最流行的回答是紀念屈原。最廣泛的關(guān)于龍舟起源的說法,是屈原投江后漁夫們紛紛劃船到江中救尋的故事。說起粽子最初的起源,大都認為是起源于憑吊屈原。由此可見屈原傳說流傳之廣遠,也可見屈原是如何獲得了中國民眾普遍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