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預計今年夏天長江中下游地區將出現階段性的高溫天氣,但目前研判高溫影響的嚴重程度不及去年。26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柯宗建在接
“預計今年夏天長江中下游地區將出現階段性的高溫天氣,但目前研判高溫影響的嚴重程度不及去年。”26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柯宗建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如是說。他還提到,今年以來(截至24日),全國的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了1.1度,是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的第三高。
2022年夏季,中國東部地區曾出現了196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天氣,給各行各業帶來不小影響,尤其是水電大省四川,一度啟動了突發事件能源保供的應急響應。
如今距離2023年立夏還有不到10天。在全球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今夏能源保供形勢如何?26日,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國家氣候中心發布了《2023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給出了研判。
今年夏季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會偏高
柯宗建在會上報告了《2022年我國氣候主要特征及2023年夏季氣候預測》。預計2023年夏季中國降水呈南北兩條多雨帶,長江中游降水偏少明顯;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長江中游地區高溫熱浪偏多。
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袁佳雙在發言中指出,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預判,2023年汛期(5-9月),中國氣候狀況總體為一般到偏差,旱澇并重。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暴雨、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偏多。
什么是高溫熱浪?據中國天氣網科普,中國一般把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稱為高溫,連續數天(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稱之為高溫熱浪(或稱之為高溫酷暑)。
那今夏是否會出現極端高溫情況?柯宗建對中新經緯表示,目前研判,今年夏季中國東部地區將出現階段性的高溫天氣,但不及去年那么嚴重。
預計今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偏緊,局地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緊張
高溫天氣下,電力供需是社會各界關心的話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院長、黨委書記歐陽昌裕在發言中指出,近些年來,全國電力供需形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極端天氣多發頻發,一次能源供應波動,新能源(頂峰)能力不足等風險因素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今夏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的背景下,能源保供形勢如何?《報告》提到,結合宏觀、中觀、微觀各視角下影響電力需求的因素來看,疫情防控優化、經濟恢復向好、氣溫正常偏高等成為支撐用電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預計2023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為9.25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左右。
在供需方面,《報告》提到,綜合電力需求、電力供應情況,并考慮備用容量、機組檢修/受阻、跨省跨區互濟等因素,預計2023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偏緊,局地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緊張。若出現燃料供應不足、極端天氣等情況,用電高峰時段電力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其中,華北、華東、華中、西南電網區域電力供需緊張,其他電網區域電力供需偏緊或基本平衡。華北、華東、華中、西南電網區域部分省份通過采取需求響應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電力供需緊張態勢。
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長鄭海峰提出如下保供建議,一是在綜合風險預警方面,進一步加強煤炭、天然氣、氣溫、來水等因素跟蹤監測、風險識別與預警,深入分析極端場景對電力供需的影響,針對極端場景做好應對預案,完善電力保供風險預警工作體系。
二是在電源側,統籌協調各類電源供應能力,優化煤電氣電等電源布局,加強機組運行維護管理,確保保障性、支撐性電源應發盡發,通過靈活性改造,提升傳統電源的調峰能力。
三是在電網側,充分挖掘跨省跨區互濟的潛力,利用大電網地域差、時間差、溫度差等特性,靈活開展跨省區的電力支援,加快推進電網補強工程建設,彌補電網薄弱環節。
四是在用戶側,按照需求響應優先,有序用電保底,節約用電助力的原則,加強需求側管理,精細化落實需求側負荷控制的措施,完善需求響應的積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