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們一年要期待很多節日,期待的喜悅都匯聚在節日到來的這一天。人們用賞月、拜月、祭月等習俗,傳達著對中秋節的重視,而且這個節日可以團...
中秋節
賞月前要虔誠祭月
明清時期,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均有中秋節夜祭月的習俗。
京城百姓中秋祭月的場景,可見于清代文人讓廉撰《京都風俗志》:“至望日(月圓日),于月下設鮮果、月餅,雞冠花,黃豆枝等物。人家婦女拈香先拜,男子后拜,以婦女為屬陰,故祭月以先之,此乃取義之正也。禮畢,家中長幼咸集,盛設瓜果、酒淆,于庭中聚飲,謂之團圓酒”。從這段文字可知,民間祭月過程簡單:月下設供桌,女、男主人分別焚香之后,全家在月下聚飲,享食月餅及瓜果。
相比而言,紫禁城里的祭月儀式較為隆重。如溥儀的弟弟溥杰在《清宮習俗見聞錄》中,回憶了溥儀于某年中秋夜,在宮中供月的場景:在月亮東升的時候,在養心殿院內朝東擺放一架木屏風;屏風前擺放一兩張八仙桌,屏風兩側掛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物;桌上供有一個七八斤重的大月餅,上印“廣寒宮前玉兔搗藥”圖案;月餅前有糕點、水果等供品;供品前為香爐和紅蠟燭。祭月儀式有贊禮官引導:首先南府的太監念祭月表文,且使用了京劇念白的聲調;隨后溥儀派總管太監替他燒香行禮;接下來是焚表文環節,由行禮者從桌上取下,恭敬捧著走出院子焚化,期間有南府樂工奏樂;之后,贊禮人員跪下高呼“禮畢”,太監們向皇帝跪喊“老爺子吉祥”;最后,將大月餅按人數分成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吃一口,寓意吃“團圓餅”。
中秋月夜,大人祭祀月神,小兒則祭祀兔兒爺。古人認為,兔兒爺是天宮中搗藥的玉兔,為治病救人的兔神。唐代詩人杜甫撰《杜工部集》,其中卷十之“月”載:“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相應的,古人祭拜兔神,以保祛病平安。
如清代吳錫麒作《有正味齋詞集》,其卷六之“齊天樂”載:“八月十五夜,都下人家皆祀兔兒神”。明清時期的京城里,兔兒爺為兒童在中秋節祭拜的神靈,且還是手中的玩具。明代紀坤創作的詩集《花王閣剩稿》之“戲題”載:“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搏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類似的,宮里亦有祭祀兔兒爺習俗。如民國時期徐珂撰《清稗類鈔》,其中“中秋泥塑兔神”載:“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禁中亦然”。故宮藏有清代兔兒爺泥塑,人形兔耳,身著紅色官袍,正襟危坐蓮花寶座之上,端莊中不乏萌趣。該兔兒爺為宮中從民間市場購入,供小皇室成員祭月賞玩所用。由此可知,宮中祭祀兔兒爺的習俗,很可能為受民間影響而形成。
祭月之后的重要活動即為賞月。民國風俗文獻《北平風俗類征》之“歲時”,記載了京城百姓的賞月場景:“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下,謂之‘團圓節’”。類似的,宮中亦有多種賞月活動,且通過豐富的形式體現出來,如賞月詩、賞月畫、賞月宴等。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