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日前,教育部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38萬。這一報名人數不僅沒達到此前一些網友和媒體預測的或突破500萬,而且...
日前,教育部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38萬。這一報名人數不僅沒達到此前一些網友和媒體預測的“或突破500萬”,而且較2023年報名人數減少了36萬,為自2015年以來連續8年考研報名人數增長后的首度下降。報名人數的減少是不是標志著考研不再“熱”了?“考研黨”們又是為了什么而選擇“奮戰”呢?
“考研人數或破500萬”預測失敗
近年來,考研持續升溫。在今年10月,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網上報名剛開始時,就有一些網友結合在校本科生人數、往屆生考生情況和就業形勢,預測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將接近500萬。
根據往年數據,2015年時,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164.9萬人,比上一年減少了6.5萬人,再加上2014年人數同樣經歷了下跌,當時就有媒體稱,這“宣告了持續20多年的考研熱畫上了句號”。但沒想到的是,從2016年開始,考研報名人數在8年間增長了近3倍,到2023年時,考研人數達到了474萬,創下了歷史紀錄。而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438萬,為自2015年以來連續8年考研報名人數增長后的首度下降。
不過從增長趨勢上來看,今年報名人數的下降又似乎早有征兆。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至2022年這7年間,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平均增長率為15.8%。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分別為377萬人、457萬人和474萬人,相較于2022年,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增幅明顯放緩,增長率從21.2%降至3.7%。
“考研熱”降溫?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考研人數為何會出現回落情況?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所謂的“考研降溫”,只是看到了表面的數字變化,考研報名人數回落,并不意味著“考研熱”降溫。
在他看來,近年我國考研呈現“高考化”趨勢。
“很多高校畢業生都把考研作為畢業后的出路。”熊丙奇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在“考研高考化”這一背景下,不少本沒有讀研打算的高校畢業生,也被裹挾到考研這條路上,似乎不報名考研,就是“不追求進步”。然而,由于缺乏理性的定位,相當數量的考研生,只是“打醬油”。
另外,研究生畢業標準不斷提高,讓學生的報考選擇更為審慎。2019年以來,教育部開展“學位擠水”行動,持續開展學位點合格評估,2014年至2021年撤銷103個學位授權點,196個學位授權點限期整改。此外,加大了博士學位論文抽檢力度,不斷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想“混”畢業越來越難,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畢業。
因此,熊丙奇建議考生,在考研報名時對自己的實力進行理性、客觀地評估,十分重要。如果明知自己考研沒有希望,卻一心考研,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考研“熱”或“不熱”,背后都是就業問題
“其實不管是之前的‘考研熱’,還是今年出現的‘局部降溫’,背后都是就業問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宋孝忠教授一針見血地說道。作為資深研究生導師,在他看來,前些年“考研熱”的出現,是因為多數用人單位都傾向于“人才使用高移化”。“有的孩子覺得本科畢業不好找工作,不如讀個研,給自己加碼后,再去求職,可能會更輕松些。”
在宋孝忠看來,高校在校學生基數龐大,一段時間內“考研熱”還會持續下去。
但隨著高校擴招,以及用人單位對于學歷的要求“持續更新”,不少考生會發現,就算讀了研,只要不是頭部高校的研究生,并不會在求職時為自己加分太多。不如轉頭“考公”或是先就業,等能養活自己了,再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考慮讀研。
宋孝忠認為,大學生面對考研應更為理智,在考研與就業的選擇上,要更加有“主見”。當大家都不再隨波逐流,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或者那時,考研才會真正“降溫”。
上一篇:以國之名 接英雄回家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