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0月9日,新京報報道《首個自拆自建房,困在最后一米》引發關注,全國首例由產權人自籌資金進行危房翻建的項目經過近十年跋涉,在2022年5月...
10月9日,新京報報道《首個“自拆自建房”,困在“最后一米”》引發關注,全國首例由產權人自籌資金進行危房翻建的項目經過近十年跋涉,在2022年5月交房后,卻始終困在“產權證”的“最后一米”。10月26日,上述項目的業主之一——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虎踞北路4號5幢205室業主張玉延告訴新京報記者,報道發布后,各級部門都非常重視,積極推進工作,二十余戶業主陸續拿到了產權證。
“我們真的特別開心,鄰居之間互相恭喜,都笑著說同喜同喜。”212室業主李小菠難掩激動之情。她告訴新京報記者,10月26日、27日,業主們在居委會領取了各家的產權證。
新京報此前報道,南京市虎踞北路4號5幢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建筑面積1890平方米,一共21個自有產權人,5個產權單位。2014年,該樓被鑒定為危房,業主之一張玉延牽頭向政府部門申請由產權人自籌資金原地翻建。
困于沒有先例,申請很難推進。直到2019年9月,《南京市城市危險房屋消險治理專項工作方案》出臺才迎來轉機。鼓樓區政府為虎踞北路4號5幢的危房治理項目成立專班,由鼓樓區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牽頭,區財政、城管、公安、建設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2020年7月,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行政許可決定書,2022年5月,新房翻建完成,業主搬入新家。
由于房屋結構、建筑年限等要素與此前相比發生了變化,產權證需要更新,但交房一年后,業主們遲遲沒拿到新的產權證,這給急需賣房、過戶、小孩入學的業主造成了困擾。新京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產權證的“攔路虎”,一是翻建后新的門牌號遲遲沒有下來,無法出具測繪報告;二是消防驗收尚未進行,無法完成竣工備案;三是涉及未驗先住等問題,代建單位可能面臨責罰,目前正在向上級部門申請豁免處罰。
10月27日,負責門牌號變更的寧海路派出所孫姓民警告訴新京報記者,由于該房系原地翻建,所以跟房產局溝通后,門牌號還是沿用原來的門牌號。此外,新京報記者獲悉,今年7月發布的《南京市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設計審查驗收改革實驗方案(2.0)》版,對“三原”項目的消防驗收作出明確規定,為消防驗收提供了依據。
新京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目前還有三戶沒有辦下來產權證,其中一戶是拖欠代建單位尾款,另有兩戶是原產權人去世,需遺囑公證更換產權人,“目前在走程序,工作正在推進中。”
上一篇:小楊哥換頭像:身穿YSL西裝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