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電影《我本是高山》在北京舉辦完首映禮后,獲得好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針對網友對該片削弱女性力量、污名化女性的質疑,編劇在網上進...
電影《我本是高山》在北京舉辦完首映禮后,獲得好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針對網友對該片“削弱女性力量、污名化女性”的質疑,編劇在網上進行了回應,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欄目官方微博也發長文,就“這場口舌之爭”表達了擔憂。
《我本是高山》根據張桂梅校長真實事跡改編。因幫助山區貧困女孩上學,且培養了大量優秀學生,張桂梅被評價為“無私無我”的“燃燈校長”。作為公眾人物,張桂梅在社會與輿論中,一直享有很高聲譽,以她的故事為原型的電影,用如此激烈爭議的方式被更多人所知道,這未嘗不是一種遺憾。
當然,來自網絡的質疑聲音,并非奔著張桂梅而去,而是針對創作方向與方法,提出了不同意見。這樣的意見,會不會對張桂梅本人造成誤傷不得而知,但有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席卷而來的輿論聲浪,很容易沖垮作品與現實的邊界,將兩者混為一談。多年以來,“關心張桂梅,呵護她的事業”已經成為網友們的共同愿望,如果因為一部電影的爭議,而增加她的不安,這顯然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有人會覺得,電影為一位現實人物立傳,應高度吻合現實,不能有詮釋與生發,更不能有明顯藝術化的處理手段。但《我本是高山》由演員海清出演,這一顯著特征表明了它并非一部紀錄片,創作者為了提高欣賞價值也好,為了追求關注度也好,采用個性化的創作手段來完成這部作品,是順理成章的事,并無太多可指責之處。
就這次爭議的核心來看,把《我本是高山》推上風口浪尖的,是因為“性別議題”,如“酗酒的母親”原型是父親,“女配角扁平,男配角高光”等,但能否就此認定創作者“夾帶私貨”,還有待商榷。如果電影全線公映之后,觀眾普遍反應作品存有超越瑕疵之外的問題,那說明電影創作確有不穩之處,如果作品能夠被大部分觀眾接受或喜愛,那么批評與質疑,也只是評論體系中一個小的組成部分,不影響對作品觀感的全面評價。
讓人覺得不安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是,一部電影在首映、點映期間觀眾數量占比很低的情況下,爭議能夠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可見觀點對立、價值觀沖突在一些行業、領域、陣地如此凸顯。但需要理性看待的是,這些局部的、暫時的觀念之爭,并不能持久,塵埃落定之后,質疑的聲音也好,作品的真實面貌也好,都會得到客觀的評價。
因此,對目前圍繞《我本是高山》所衍生出來的一些話題,不妨淡然一些看待。如果想要參與其中,可以盡量淡化激烈情緒,用更全面的眼光,去審視大環境下一部作品與各方所產生的觸碰。也希望前期有著過于情緒化表達的爭論方,都可以冷靜下來,給作品、觀眾、市場再多一點時間。
上一篇:廣州一連鎖腸粉店被曝老鼠橫行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