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龍傲天變成塞巴斯蒂安,當冷冰凝變成賽琳娜,一眾中國霸總式短劇正在美國走紅。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發行這些短劇的視頻App ReelSho...
當龍傲天變成塞巴斯蒂安,當冷冰凝變成賽琳娜,一眾中國霸總式短劇正在美國走紅。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發行這些短劇的視頻App ReelShort,曾登上美國iOS娛樂榜第1名,同時也是總榜第2名,追完一部劇用戶需付費20美元左右,比奈飛15.49美元/月的標準版會員訂閱價還要高,好萊塢為此都“有點急了”。
從內容構成看,ReelShort除“霸總”外,還有“先婚后愛、虐戀、狼人、逆襲”的類型,只是“霸總”故事最受歡迎,成為ReelShort的標簽。ReelShort還根據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文化背景,在內容輸送方面進行了針對性擴張,和奈飛的爆款率只有10%相比,ReelShort追求的爆款率則是30%-50%。
霸總式短劇制造快感的同時,也帶來焦慮。這一點,在美國也不例外。ReelShort帶來的焦慮,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制作者焦慮,其負責人表示自己并非“霸總”內容受眾,“甚至自身很抗拒爽的敘事”,其制作團隊也有很重的爆款焦慮;其次是主創人員焦慮,短劇的制作模式,對被聘用的美國本土導演與演員的觀念造成很大沖擊,好萊塢演員說“電影不是這么玩的,你哪能像瘋子一樣”,有些導演說“我不跟你合作了”;最后是受眾焦慮,報道稱“很多人其實并沒有看完,50%以上可能看到不喜歡了就走了”,當受眾摸清爽劇的套路之后,是否還會有持續付費的動力,這要打上一個問號。
有這三層焦慮在,霸總式短劇在海外取得的成績,就需要理性看待:第一,短劇內容并不能代表中國故事實現文化輸出,此前有類似說法,其實更接近于“科目三統一全球”的調侃,并不具備嚴肅性;第二,在依靠“霸總”與“爆款”擁有一定市場份額后,如果解決不了內容的豐富與多元問題,短劇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有可能落下。
ReelShort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把短劇時長壓縮得越來越短,從“3分鐘或9分鐘短劇”,到“1分鐘短劇”,這意味著在幾十秒的時間里,就要容納包括刺激眼球的情節沖突、夸張變形的表演在內的大量信息,這樣的短劇只能取悅觀眾的剎那情緒,具有不小上癮性的同時,也容易激發觀眾心理保護機制中的厭煩感。
直白一點說,短劇玩的是一種類似走鋼絲的游戲,左邊是暴利,右邊是懸崖,生死取決于受眾的好奇心與耐心會在哪個時間點上爆炸并消失。
誠然,從人性角度看,高度迎合受眾情緒爽點的短劇,有著令受眾欲罷不能的頑強生命力,但受眾在消費短劇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與短劇“搏斗”,比如,對于被短劇搶走的時間的惋惜,對于自身被短劇征服后產生的逆反等。
這些灰色情緒一旦壓過短劇制造的爽感,短劇被拋棄的速度會像它擴張的速度一樣快。所以,短劇制作者的焦慮,與其說是擔心生產不出足夠爆款帶來的,不如說是短劇本質上的“短命”特征所引發的。
短劇要想“長壽”,就必須與其他視頻內容乃至文學藝術領域的其他作品一樣,為受眾提供豐富的選擇面,讓受眾在多元短劇內容的轉換中,自覺尋求興趣的轉移處與情感空缺的填補點。如此,短劇才能在以后漫長的內容競爭中,真正找到立足之地。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