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正義不僅應當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近日,網傳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要在2024年1月啟用全國法院裁判文書庫,僅法院人士在內網...
正義不僅應當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近日,網傳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要在2024年1月啟用“全國法院裁判文書庫”,僅法院人士在內網可以查詢。有消息稱,最高法院也在同步籌建“人民法院案例庫”,供各級法院、廣大法官使用,并適時、以適當方式對外公開,供社會公眾使用。
目前,連法院的相關人士都不清楚,建設對內使用的裁判文書庫,以及搭建一個可供公眾查詢的“人民法院案例庫”,與中國裁判文書網之間會形成并存關系,還是替代關系。如果新建的全國法院裁判文書庫與中國裁判文書網并存,就是在現有的裁判文書網體系之外,另建一套系統,屬于重復建設,浪費公帑。如果用對內的全國法院裁判文書庫替代現在公開的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裁判文書網就是被判了“死刑”。如果用“人民法院案例庫”來代替中國裁判文書網,不僅重復建設,造成浪費,而且何時向公眾公開,案件數量有多少,都是未知數,難以讓人信服。
2013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秉持“以公開促公正”的改革精神,建設了中國裁判文書網。司法公開被人們津津樂道,大家都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這一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司法腐敗。
裁判文書上網,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提高了司法透明度。每一份裁判文書都將接受人民群眾的檢查和評論,倒逼法官提高業務水平。公開是公正的基礎,公開是公平的前提。如果信息“不公開”,會造成信息“不對稱”,會導致結果“不公平”。司法工作的神圣職責,是維護“公平”。沒有判決書的“公開”,就很難保證判決結果的"公平”。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預期和信心格外重要。這個信心需要公開透明的法治環境和言行一致的政治信用來支撐。因為經濟不是單純的生產和買賣,經濟最重要的是人們對未來的長期投資和穩定預期。從長遠看,中國裁判文書網一旦停止對外公開,可能會造成人們對司法透明的信心不足,間接影響人們對經濟回升向好的信心。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稱,裁判文書公開可以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明晰法律規則,促進社會信用和為重要決策提供參考。
10年過去了,裁判文書公開雖然有些小瑕疵,但總體上利大于弊,取得了一致好評。裁判文書公開制度可以改進,但不能倒退。裁判文書網細節可以修補,總體不應被替代。
上一篇:股價暴跌后 格力深夜發業績預告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