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此前,北京大學副教授跨欄進出校門一事引發網友熱議,12月21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在確保校內正常教學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北大正在持續推...
此前,北京大學副教授“跨欄”進出校門一事引發網友熱議,12月21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在確保校內正常教學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北大正在持續推進校園有序開放,適時調整政策,使進出校門更加便捷、快速。
據北大回復,該校努力回應社會關切、承擔服務職能,科學測算,精細管理。節假日、周末校外人員預約延長了進出校時間范圍。目前,每日到訪北大的訪客人數和利用節假日、周末預約入校的游客人數都已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高校是否應該開放,在2023年引起過多次討論。5月份,一段家長欲帶小孩進深圳大學參觀被保安攔下的視頻引發熱議,深圳大學回應稱入校管理規定暫未有變化,將適時調整入校管理規定,盡可能滿足各界公眾的參觀需求。7月份,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恢復校園預約參觀通道,與此同時,又出現“預約難”與“付費帶進校園”的現象,引發了“參觀高校提前預約是否有必要”的討論。不久前,隨著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植“跨欄”進出北大校門的文章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話題再度成為社會輿論熱議的話題。
一些網友回憶以前上大學時,是可以自由進出校門的,到各大高校找老鄉與同學,都能暢通無阻。主張高校全面開放的認為,高校向公眾開放,不僅讓校外人員有更多機會前來參觀、學習,還能與周邊居民共享運動場地等資源,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校有責任做好校園管理、有序開放,來訪人員也要文明參觀,在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中推進校園開放。
也有觀點認為,一些高校不允許“隨便進”,并非真的就是為了校園安全因素,而是封閉管理的慣性思維所致,由于疫情期間或其他原因開始的封閉式管理成了習慣,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為了省事,依然沿用過去的校園管理模式,維持嚴苛的入校標準,不愿放開校門。
在相關投票中,超半數網友支持在不影響教學秩序的情況下,有限度地開放。高校對外緊關大門并不符合社會期待,因此,與其閉門謝客,不如找到一條適合各校實際的開放模式。
目前,北京有多所高校明確向社會開放校園,社會人員刷身份證即可入校。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宣布,自2023年8月28日起全面開放校園,參觀無需預約、不限名額、不收費用,攜帶有效身份證件從指定入校通道進入即可。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均取消了預約登記,校方通過數字化管理,加強日常巡邏頻次,較好解決了校園安全和秩序問題。
可見,校園開放并非就是沒有辦法做到,需要擺脫的是封閉管理這種路徑依賴。據介紹,國外的一些大學對個人游覽是放開的,預約只針對團隊游覽。這種模式也可以借鑒,再就是分時間、區域開放。
北京大學表示,在持續推進校園有序開放的同時,正在探索面向全國開展體現首都特色、北大精神的研學游“大思政課”。北大各院系博物館(校史館、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生物標本館、地質博物館、醫學博物館等)計劃延長免費開放時間。北大還組建了學生志愿者講解團隊,做好“研學游”向“大思政課”轉化,以“游覽”為重點向以“育人”為重點的轉化。可見,只要有心打開校門,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