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0月2日,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因...
10月2日,“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因為發現核苷酸基修飾,從而開發出有效的mRNA疫苗而獲獎,兩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
據報道,卡塔林·卡里科是一位生物化學家,出生于匈牙利,1985年移居美國。她加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先后擔任研究助理和神經外科副教授,而截至獲獎時,她還只是副教授。這再一次表明諾貝爾獎評獎,關注的是獲獎者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獲獎者的身份、頭銜。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在獲獎時,就是一名平凡的公司職員。卡塔林·卡里科與田中耕一還有所不同,她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德魯·魏斯曼博士所做的研究工作為輝瑞-拜恩泰科及莫德納疫苗奠定了基礎,成為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英雄之一,在獲得諾獎之前,獲得了2022年科學突破獎之生命科學獎,202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22年6月,還獲得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對此,部分網友不理解,為何卡塔林·卡里科還只是副教授,而不是“晉升”為正教授。
不得不說,這種觀點其實是“唯獎項論”,把獲獎作為評價學者的重要依據,一旦獲獎,似乎學者就變得與眾不同、高人一等。學術評獎可以激發學者的學術榮譽感,但不必過于看重評獎,要讓學術評獎堅持學術性、榮譽性。
諾貝爾科技類獎項獎勵的是具體學術研究成果,即根據學術研究成果的創新價值評獎。按照這種評獎原則,哪怕一名在讀學生研究的成果具有世界級創新價值,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諾獎評委會不會關注研究者是什么身份,有什么學術頭銜,而且評獎不搞什么“申報”。這讓評獎變得純粹,雖然諾獎獎金豐厚,影響力大,但卻不存在“跑獎”“要獎”等運作,也恰恰如此,成就了諾獎在學術界的地位。
對于本校教師獲得諾獎,歐美的高校也頗為“淡定”,在美國大學,諾獎獲得者獲得的“優待”,就是一個固定車位,諾獎獲得者申請學術研究項目,也與其他學者平等競爭。這既發揮學術評獎對學術研究的激勵作用,又防止學術界產生圍繞評獎的爭名逐利。
回到卡塔林·卡里科身上,她的學術研究道路并不順利。據報道,卡塔林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專注于研究信使核糖核酸(mRNA),即向細胞的蛋白質生成機制傳遞脫氧核糖核酸(DNA)指令的基因腳本。她認定mRNA可以用來指示細胞生成藥物,包括疫苗。不過在很多年里,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工作一直岌岌可危。她從一個實驗室轉到另一個實驗室,靠一位又一位資深科學家把她納入團隊。她的年收入從未超過6萬美元??梢哉f,是靠她的堅韌與堅持才獲得了今日的成就。
或許在一些網友看來,從2021年起拿獎拿到“手軟”的卡塔林因為獲得大獎,成為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英雄,至少應該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但她的學術頭銜并沒有因此而變化。而這恐怕也不是她在意的,否則她也不會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難,一直執著于研究mRNA了。
拿科學大獎拿到“手軟”的諾獎獲得者竟然還是副教授,這給了我們豐富的啟示:科學家要取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成果,需要摒棄“唯論文”“唯獎項”論的觀點,更應該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
上一篇:女子謊稱遭性侵在新加坡被判監禁 只為讓前男友惹上麻煩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