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了解24節氣之后會發現,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最后一個節氣是大寒,這是承接冬季和春節的兩個節氣,而立春又是春天的第一個節氣,所以尤其...
我們了解24節氣之后會發現,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最后一個節氣是大寒,這是承接冬季和春節的兩個節氣,而立春又是春天的第一個節氣,所以尤其重要。那么,立春節氣又稱什么?立春的節俗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話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立春
立春節氣又稱什么
立春,也稱打春,是春節前后的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十分古老的節日。夏朝時,曾經以立春日為正月節?,F在的立春,一般在陽歷2月4日或5日,而農歷有時在臘月,有時在正月、二月。人們常說“春打六九頭”。打春時東風吹拂,大地開始解凍,草木開始復蘇。傳說炎黃時代的西方天帝是少昊,為鳥國的國王。他在立春這天喜得一子,就取名勾芒。因為春天豆芽像彎勾,草葉和苗子像尖芒,是春天的象征,這便是后來的春神。人們在立春時要迎春、祀奉春神。有關的節俗,有這樣幾種。
立春的節俗有哪些
一、打春?;顒?/p>
古時立春日,宮廷要舉行迎春活動。根據《禮記·孟春之月》中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兆于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意思是說,周朝時立春這一天,天子親自率領公卿大臣和諸侯、大夫們去東郊迎春?;貋磉€要犒賞大臣們,又讓宰相發布德和令,要求全國進行慶祝、給予必要的好處,號召所有百姓參加,這樣慶祝、賜贈活動就開展起來,沒有不這樣做的。后來,歷代各州縣都要舉行迎春活動。那是將一根雞毛放到竹筒內,將竹筒口朝上埋在地下,州官縣官到場祭拜等候。時刻一到,雞毛便從筒中飛起,人們便歡呼春來了。
山西明清時曾有演春習俗。就是在立春前兩天讓唱戲、耍把戲的人們扮成莊稼人,農民們也背上勞動工具,一起到塑有春牛的場合,唱農時歌謠,進行農業勞動模仿演出,場面很是熱鬧。根據清朝乾隆《平定州志》記載:“立春先一日,迎勾芒神、出土牛。”意思是立春前一天要迎接春神勾芒,做一個土牛,舉行打春儀式。這勾芒、土牛是泥土做成或紙糊的。到立春這天,官員們舉行完祭祀儀式,就讓人用鞭子打春牛。第一個人先打三下,接著民眾都爭著來打,還都撿回一塊土。如果是紙的就不撿了。人們把土塊帶回家,認為撒到自己田里莊稼就會豐收。河北藁城市耿村孫勝臺講過《打春?!返墓适?,說古代用紙糊春牛,人們打爛之后發現牛肚里有糖果、點心,便爭著去吃,誰吃了誰有福氣。看來冀晉兩省打春牛的古俗的確曾經存在,但現在基本絕跡了。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