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日前,日本發生嚴重地震海嘯,除了造成多人死傷外,還有許多民眾陷入了斷水斷電的困境,日本國內外不少機構向災區提供援助物資。1月3日,日...
日前,日本發生嚴重地震海嘯,除了造成多人死傷外,還有許多民眾陷入了斷水斷電的困境,日本國內外不少機構向災區提供援助物資。
1月3日,日本《產經新聞》記者那須優子發布網帖,吐槽一些民眾給災區捐贈千紙鶴的行為,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那須優子提到,日本不少人花錢購買千紙鶴,隨后占用寶貴的運輸資源把這些對救災毫無用處的手工藝品送往災區,她表示“花同樣的錢,占用同樣的重量,我們明明可以向災區捐贈茶包和食物”,她還指出,成堆的紙制品容易滋生細菌,污染環境,對災區民眾而言是巨大的安全隱患。(據1月4日環球網)
據日本石川縣政府官網于當地時間1月4日18時公布的數據,能登地區地震發生后,該縣受地震影響而下落不明的人數增至179人。據最新公布數據,日本能登地區地震已造成84人死亡。目前,救援“黃金72小時”最后時限過去,受天氣和道路中斷等因素影響,救援物資運輸不暢,能登半島地震災區生活物資嚴重短缺,食物、水、取暖設備以及藥物等物資嚴重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日本民眾不想盡辦法給災區送吃喝取暖的必需物資,卻鉚足了勁給災區寄千紙鶴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確實是讓人感覺非常迷惑,無法理解。而且,這些千紙鶴很多都不是他們親手折的,而是專門花錢去買回來,再寄到災區,心可能確實是好的,但在支離破碎的受災地區,缺衣少糧的民眾盼來盼去,盼到這些不能吃不能穿的千紙鶴,要作何感想呢?
日本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贈送千紙鶴呢?大概與其傳統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日本有很多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沿襲傳揚,鶴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同樣如此,寓意著長壽、高雅和幸福。所以日本人送人千紙鶴,表達祝福、慰問的意思。這種祝福和慰問,在個人的人際交往中,或許的確能很好地傳情達意,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在如此嚴重的天災面前,在災區物資缺乏,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還忙著一堆堆地送千紙鶴,有種避重就輕,舍本逐末的矯情之感。
這種無法理解的救災方式,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2016年熊本地震發生后,日本民間也有呼吁送千紙鶴的,但是當地有人表示,很占地方,很難扔掉,可見千紙鶴并不是受歡迎的救災物資,而在俄烏沖突、土耳其地震期間,也有日本人呼吁向兩國捐贈千紙鶴,以至于當事國不得不出來“婉拒”……因為日本人太喜歡送千紙鶴,所以市場上有大量成套的千紙鶴套裝售賣,不但有彩色的紙張、各種特色圖案,還有配套的繩子和鈴鐺,儼然已經發展成一門興盛的生意,或許這也是他們樂此不疲的原因之一。難怪有日本網友吐槽,“以后應該立法禁止向災區寄送千紙鶴”。
對于中國人而言,作為鄰國,日本很多現象和做法,對我們而言都有借鑒意義。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理應同舟共濟,拯救生命,攜手渡過難關;哪怕出于最功利的想法,關注日本的災情,也是為了保障我們自己的安全。同時,我國也經常面臨自然災害的侵襲,也能從鄰國的救災作為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防災減災能力。
因此,這一“千紙鶴”風波,再次體現出災難救援中統籌協調的重要性,當可怕的災難發生之后,受災地區和民眾最需要的是什么,應該最優先保障的是什么,當地政府、官方救援組織和公益組織,心里應該有數,也要及時告訴廣大民眾,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專業的救援和急需的物資以最快時間抵達,拒絕一些無意義的“儀式感”,避免對運輸資源的擠占。
天災對于全人類而言,都是必須面對、無法逃避的巨大威脅和嚴峻挑戰,發生在世界上任何一處的重大災害,都會引發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日本在后續的救援中表現能靠譜一點,也希望通過對鄰國教訓的吸取,讓理性抗震、科學救災成為更加深入人心的共識。
上一篇:伊斯蘭國宣布對伊朗爆炸負責
下一篇:最后一頁